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一顆質量與土星相似的行星,圍繞著其年輕的母恆星TWA 7運行。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韋伯首次直接發現行星的影像,也是迄今為止使用該技術發現最輕的行星。 研究隊利用韋伯的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及其日冕儀,在TWA 7周圍的殘屑盤中探測到了一個微弱的紅外線源。該光源位於天空中距離恆星約1.5角秒的位置,以TWA7的距離而言,大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50倍,這與行星的預期位置相符,可以解釋殘屑盤中所見的主要特徵。2024年6月21日,團隊使用MIRI上的日冕儀,小心地抑制了主恆星的強光,以顯露出附近微弱的天體。這項名為高對比度成像的技術,讓天文學家能夠直接探測...
天文學家利用ALMA成功偵測到歐特雲彗星C/2014 UN271(Bernardinelli-Bernstein)的分子活動,這是目前觀測到的最大且第二遙遠的活躍彗星。 C/2014 UN271的直徑約140公里,是大多數已知彗星的數十倍以上。目前已知最大的長周期彗星為直徑96公里的C/2002 VQ 94與74公里的海爾─波普彗星,唯一已知比C/2014 UN 271更大的活躍彗星是半人馬小天體95P/Chiron,直徑約215公里。C/2014 UN271來自歐特雲,自2014年以來一直在海王星(29.9AU)軌道內,並在2022年9月進入天王星(18.3AU)軌道內,預計將在203...
植物系統性免疫:從局部警報到全體備戰 當植物生病時,體內會大量產生叫做「PR1」的蛋白質。這個蛋白質早在半世紀前就被發現,科學界普遍視它為植物啟動免疫反應的「指標」,但是它真正的生物學功能,始終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如今,這道長達 50 年的謎題終於迎來突破!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的陳逸然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集多年大成,於 2023 年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成果,揭示了 PR1 的真實身分,以及它如何啟動「系統性免疫」機制。關鍵就在胜肽!這個微小卻關鍵的訊息傳遞分子,中研院「研之有物」帶你一起瞭解。
提到「真菌」,你腦海中第一個畫面是什麼?是餐桌上美味的香菇、杏鮑菇,或是中藥行裡的靈芝、冬蟲夏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食用或藥用需求而相對熟悉的種類。它們有的可以直接在市場買到,有的則透過生物科技的加持,以膠囊、飲品或是抽出物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在廣告加持下,一般大眾也非常熟悉。 然而,一旦我們踏入真正的森林,真菌就彷彿變成了「角落生物」。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傅春旭研究員,一位長年埋首真菌研究的學者形容:「大自然中的森林真菌,即使再大型的真菌、所謂的菇類,也都只能算是角落生物,因為這些菇類,都是低調、安靜地窩在各自的生態環境中,如果沒有特意觀察,不太能勾起路過民眾的視線,但是一旦...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