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文學家運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透過觀測天王星極光的旋轉運動來測定其內部自轉速率,精確度比過去的推算提升了1000倍。這項突破性的成果,為未來行星科學研究奠定了關鍵的新基準。 行星的自轉週期是理解其內部結構與磁場的重要基礎,但對於像天王星這樣遙遠的天體而言,準確掌握其自轉速率極具挑戰性。為了解決這項難題,天文學家發展出一項嶄新技術:透過觀測天王星極光的旋轉運動來推算其自轉速率。 這些極光是高能粒子流入天王星磁極區域,與上層大氣互動後所產生的發光現象。研究團隊分析了哈伯望遠鏡自 2011 年以來超過十年的紫外線極光觀測資料,建立出磁場模型,並成功比對極光與磁極位置的時間變化,從而推...
2021 年,臺灣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場乾旱影響各大電子廠的生產,讓許多企業面臨停工的危機,還導致南部地區多次出現限水的情況。全球暖化問題的加劇帶來了頻繁的極端災害,對於短期氣候變動的預測也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那麼,從短期的天氣到長時間的氣候該如何預測?氣候災害事件是否能提前警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請他為我們解讀氣候預測的關鍵。 古代傳說到現代科學 氣象預測的演進 人類預測天象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運用天文觀測來預測氣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自古相傳畢星掌管雨水,一向推崇《詩經》的孔子見月亮接近...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