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某次在坦尚尼亞帶團旅遊,我躲在越野觀察車下面時,快門聲引起了這頭美麗獵豹的注意,牠好奇地到處張望,尋找聲音來源。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幾十年前在阿根廷外海受困漁網的海龜荷黑,終於要回歸故鄉大海。但這趟返鄉之旅困難重重,荷黑要怎麼回家?一起來看看!
「朗氏喙鯨」(也被稱作熱帶瓶鼻鯨)因生活在大洋深處,少有海上目擊紀錄,被視為世上最神秘的鯨種之一。7月2日早上7時左右,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就在花蓮外海發現一群罕見的朗氏喙鯨,數量超過30隻,其中包括多對共游的母子鯨。這是台灣首次在海上清楚觀察並記錄朗氏喙鯨群體,不只拍到影像,還錄下聲音,為台灣鯨豚紀錄寫下重要的一頁。
台灣猛禽研究會 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秘書長蔡岱樺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洪孝宇
兩隻小獅子打架,攝於馬拉。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小琉球遊客爆量影響當地生態,2024年底監察院批評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鵬管處)長期消極不作為,幾年來遲遲未能完成兼顧觀光發展及生態保育之遊憩承載量評估調查。鵬管處終在今(2025)年5月完成相關報告,建議每日承載量最多1.2萬人;海洋委員會則擔心1.2萬人太多,超出當地污水可處理量,繼而衝擊珊瑚礁生態。 鵬管處處長王玟傑在地方座談會上透露,正擬研增設AI人流攝影機,以更精準計算景點人數;下年度會建立導覽員制度,培訓新增設陸域課程,希望分流潮間帶、水域的遊客人數往陸域遊憩。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X台灣河溪網「鏈」起為河川發聲的公民力量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