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十年政治動盪,曾經的盜獵者與社區民眾如今攜手守護孟加拉鴇。
歷經數十年政治動盪,曾經的盜獵者與社區民眾如今攜手守護孟加拉鴇。 【首頁圖片】孟加拉鴇藏身在高草叢中。 PHOTOGRAPH BY DHRITIMAN MUKJERJEE
求偶季節來臨時,雄性孟加拉鴇(Bengal florican ,Houbaropsis bengalensis)披上一身帶著光澤的黑色羽毛,斑駁的褐色背部下方露出白色的條紋;牠躍向空中,張開白色雙翼,襯托頸部蓬鬆黑羽形成的「囊袋」,藉此吸引雌鳥。倘若能吸引到身著淺棕色與黑色羽毛的雌鳥,一對良禽就此結成佳偶。
今日遊客紛紛造訪印度阿薩姆邦(Assam)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瑪納斯國家公園(Manas National Park),就為一睹世界最稀有的鴇類──孟加拉鴇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風采。然而,孟加拉鴇族群的復甦之路道阻且長。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孟加拉鴇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全球僅存不到800隻;現下最大的族群生活在印度東北,約有350至400隻。這些高約60公分、體重1.4至1.8公斤的鳥類族群能夠逐漸恢復,部分歸功於在地社區的積極保育。
值得玩味的是,許多保育者過去曾是鴇類的獵人。
「我14、15歲就開始跟朋友一起盜獵了。」40歲的魯斯塔姆・巴蘇馬塔里(Rustam Basumatary)回憶道。他是波多族(Bodo tribe)人,生活在瑪納斯國家公園附近的卡馬德瓦薩村(Khamardwasa village),以及鄰近科基拉巴里(Kokilabari)的非保護草原區。
巴蘇馬塔里坦言,他和其他年輕盜獵者曾用彈弓與弓箭獵捕包括孟加拉鴇在內的鳥類;獵取的肉除了自己食用之外,剩下的則會拿去販售牟利。他說:「貧窮迫使我們社區裡的一些人,必須依靠獵捕野生動物才能維生。」
198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波多族與印度政府因自治問題爆發衝突,瑪納斯國家公園也因而荒廢──沒有人來巡邏,也沒人來管理。巴蘇馬塔里表示,這讓野生動物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只孟加拉鴇遭到盜獵,犀牛等動物也在劫難逃。
孟加拉鴇在全球僅存不到800隻。 PHOTOGRAPH BY DHRITMAN MUKHERJEE
直到2003年波多運動(Bodo movement)結束後,約有100人組成「瑪納斯毛齊根德里生態旅遊協會」(Manas Maozigendri Ecotourism Society,MMES)積極推動改革,希望讓國家公園重現往日風華。巴蘇馬塔里正是其中的一員,他們致力讓盜獵者們投身成為守護者。
瑪納斯毛齊根德里生態旅遊協會開始深入村落,鼓勵村民加入保育行動;當地非營利組織阿蘭亞克(Aaranyak)也共同參與,勸阻狩獵行為。阿蘭亞克的草原生態專家比布提・拉赫卡爾(Bibhuti Lahkar)表示:「我們讓村民了解盜獵的後果──包括入獄服刑、罰款,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同時也鼓勵村民們將狩獵技能轉為保護野生動物之用。
社區成員逐漸開始樂於與森林警衛一同巡邏,守護過去曾是獵物的野生動物。巴蘇馬塔里坦言轉型並不容易,畢竟盜獵長久以來是許多人的生計來源,幸好有非營利組織和野生動物愛好者伸出援手,提供數月的口糧與生活必需品協助村民度過轉型期。地方高層官員也經常走訪村落、給予支持,並勸導村民繳交非法武器與狩獵工具。
前高階官僚暨鳥類學家安瓦魯丁・喬杜里(Anwaruddin Choudhury)協助許多盜獵者改過自新。喬杜里指出:「〔村民在繳交武器與盜獵器械後〕終於能擺脫被警方追緝的恐懼,重回正常生活。」同時國家公園也加強執法,遏止盜獵行為。
自2004年起擔任賞鳥導遊的巴蘇馬塔里表示,村民在2006到2007年間主動繳交超過60件武器。而在2011年,瑪納斯國家公園終於從聯合國瀕危世界遺產名錄(UN's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除名。巴蘇馬塔里表示:「這是我們當地社區引以為傲的時刻,多年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波多蘭領土委員會(Bodoland Territorial Council)的記錄顯示,包含前盜獵者與當地居民在內,截至2023年已有超過800名志工正式獲聘多種保育與林業的協力工作。
如今,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只為一睹孟加拉鴇傳奇的求偶舞姿,連帶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巴蘇馬塔里指出,在每年11月至隔年6月的孟加拉鴇季,國家公園周邊超過2000戶的家庭每月可賺取400至450美元。巴蘇馬塔里有感而發:「過去我們殺來放在餐桌上的鳥,如今成了撐起一個家的支柱。」
儘管孟加拉鴇當前仍屬極危物種,但族群已出現復甦跡象。2024年發表在《受威脅分類群期刊》(Journal of Threatened Taxa)的研究顯示,瑪納斯地區的孟加拉鴇數量比2011年調查時增加10隻。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微幅成長是「令人振奮」的訊號。
「孟加拉鴇現在已成為我們的文化象徵。我們更是自豪能夠保護這種珍稀鳥類,並向全世界展現牠們的獨特生態。」巴蘇馬塔里說著。
延伸閱讀:拯救鋸鰩!澳洲原住民巡查員正在與時間賽跑 / 奈及利亞的布袋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