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今年2月底,保育人士Kheng Khou一如既往地準備進入「普雷朗野生物保護區」(Prey Lang Wildlife Sanctuary)。他和「普雷朗社群網絡」(Prey Lang Community Network,簡稱PLCN)的其他成員定期會進到區內巡邏,然而這次他跟同事們不只遭拒於門外,還受到逮捕威脅。 當地政府告訴他們,因為沒有取得柬埔寨環境部的許可,所以他們無法進入保護區。但Khou懷疑有其他原因。 「一旦PLCN進到保護區內,我們就會收集並且將證據公諸於世,如此一來全世界就會知道,這塊保護區內的森林正受到砍伐與破壞」,他說。 普雷朗的面積橫跨柬埔寨北部五個省...
一份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大規模珊瑚礁調查發現,全世界於珊瑚礁棲息的鯊魚數量急劇下降。 在研究進行的三年間,受調查的珊瑚礁中有19%幾乎沒有鯊魚出現的紀錄,表示這些位於某些國家境內的珊瑚礁,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原因很可能是過度捕撈、沿海人口密集和治理不善。不過研究小組也發現,保育政策可以幫助恢復和管理礁鯊類鯊魚的族群。 科學家跨國合作 在58個國家的水域中部署1.5萬個水下攝影機 過去的幾十年間,學界對鯊魚族群認識多來自不完整的資料,像是工業化漁業的捕撈記錄。這不包括在沒有捕魚活動的地區的鯊魚,如沿海淺水區、珊瑚礁生態系統。 建立「Global FinPr...
世界魚類洄游基金會(World Fish Migration Foundation)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於世界保育日發表了學界第一份洄游性淡水魚狀況全球綜合性報告。報告指出,由於水力發電、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汙染增加,自1970年以來,報告中觀察的洄游性淡水魚族群平均下降了76%。 鮭魚、鱒魚和亞馬遜鴨嘴鯰等洄游性魚類攸關糧食安全需求以及全球數百萬人的生計。在歐洲多瑙河-喀爾巴阡地區,瀕臨滅絕的鱘魚曾經是當地經濟的要角,但由於過度捕撈和水壩阻擋洄游,族群已經嚴重下降,要花數十年才能復原,但在多瑙河地區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鱘魚很有希望再次...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建於大潭藻礁生態敏感區域,爭議不斷。大潭藻礁位於淡鹹水交界處,藻礁的礁體不但能提供生物附著生長,且擁有許多孔隙供生物躲藏,生態豐富。三接案以來,這裡所擁有的一種一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持續受人注目,然而學界對牠的了解其實並不多。 中研院陳昭倫博士團隊持續研究柴山多杯孔珊瑚,在7月23日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團隊新登載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報告,報告內容證實了大潭藻礁區域擁有穩定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
一份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的新研究指出,全世界的外來種動植物增加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甚至對生態系統造成永久性破壞。 這項研究以專家調查的方式探討本世紀全球的各種趨勢將如何影響地球上各種生物、生態系統,進而影響人類生命。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全世界外來種的物種數正不斷增加,當成長到20至30%時,可能會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幅流失,而這一天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外來動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之一 我們對外來種的傳播歷史有不少認識,但對牠們的未來發展仍然所知甚少。「目前還無法用電腦模型來精確預測未來外來種的傳播和影響將如何變化...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