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 宜蘭報導 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臺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臺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野地(wilderness)正在大規模消失。短短13年內,就有190萬平方公里原始自然地景被人類活動所改變,幾乎是一個墨西哥的面積,當中熱帶莽原(tropical savanna)和草原(grasslands)因人類壓力而損失的面積最大。研究作者說,這將大幅改變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菲律賓粗頸龜」(Philippine Forest Turtles,學名:Siebenrockiella leytensis)名列25種全世界最瀕危的龜類,目前因為非法寵物貿易需求量高而嚴重受脅。
希望這幅影像能喚起大眾關注美國每年被家貓殺死的二十多億隻鳥類與其他動物。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編譯:姜唯;審校:林大利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樂施會(Oxfam)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1990年到2015年間,全球前1%最富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後50%人口的兩倍。 在過去的25年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60%,但最富1%的排放量的成長幅度,是後50%人口的三倍。 報告警告,過度消費和富裕國家對「高碳排交通」成癮,正在耗盡全球的「碳預算」。
這些照片是近期在南非的羅格克魯夫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顯示獵豹這種野生貓科動物比我們以為的更能適應環境。
2010年世界各國為解決生態破壞、棲地和野生動植物流失,訂下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並設定今年到期。聯合國15日發表檢討報告,發現沒有一項目標可以完全實現,只有六項目標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指出,COVID-19揭示出令人震驚的人與自然關係,諸如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與衍生而來的新興傳染病,但也提供了改變的機會。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