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微塑膠毒害海洋 中研院發現:潮間帶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Dec. 10 2020

微塑膠毒害海洋 中研院發現:潮間帶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流入海洋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會造成海洋生物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增加3倍,而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越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以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發現紋藤壺若從幼生到成體持續食入微塑膠,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論文已於今年12月登上國際期刊《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船員說,人權侵犯與野生動物犯罪在臺灣遠洋漁船上屢見不鮮
Dec. 08 2020

船員說,人權侵犯與野生動物犯罪在臺灣遠洋漁船上屢見不鮮

「我求神讓我活下來。」臺灣遠洋漁船上的船員描述了非法捕捉海豚和割取鯊魚鰭的狀況,以及他們所遭遇的肢體與言語暴力。

研究:澳洲森林大火、東非蝗災背後成因 都與全球暖化有關
Dec. 08 2020

研究:澳洲森林大火、東非蝗災背後成因 都與全球暖化有關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過去這一年,澳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森林大火,東非和中東部分地區則發生嚴重蝗災,蝗群幾乎覆蓋整座城市。每場災難背後都有複雜的因素,但都與稱為「印度洋偶極震盪(Indian Ocean Dipole, IOD)」的氣候系統有關。

臺灣原生種「圓田螺」保種成功 水試所:還可量產、育成率達九成
Dec. 07 2020

臺灣原生種「圓田螺」保種成功 水試所:還可量產、育成率達九成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一粒田螺九碗湯」這句俚語,象徵臺灣原生種淡水螺「圓田螺」與早期農村社會的緊密連結。然而隨著慣行農業衝擊生態環境,及外來物種福壽螺的生物競爭,使圓田螺數量急速下降,目前已難以見到野外族群。 近年來農委會水試所積極投入保種工作,2020年12月1日宣布成功復育圓田螺,使之再度量產,育成率高達九成。目前水試所公開出售圓田螺種螺,鼓勵民眾進行復育或繁殖量產,未來可望成為臺灣少見、具有經濟價值的原生物種,達到保育與利用雙贏。  

研究首次發現:保護熱帶泥炭地 可降低新興傳染病傳播風險
Dec. 01 2020

研究首次發現:保護熱帶泥炭地 可降低新興傳染病傳播風險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研究首次調查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 該評論指出,保護熱帶泥炭地也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因為泥炭地富含水分的土壤中儲存了大量的碳。 在整個地球上,泥炭地僅占陸地表面的3%,但卻儲存了所有土壤中1/3的碳。 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和自然保護研究員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博士說:「熱帶泥炭地和其中的野生動植物受到干擾,與公共衛生和疾病大流行息息相關...

瀕危靈長類面臨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
Nov. 30 2020

瀕危靈長類面臨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

一項新研究預測,數量逐漸減少的物種可能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例如蘇門答臘猩猩及西部低地大猩猩。

臺灣度冬水鳥六年監測成果出爐 多種鳥類數量銳減 蘭陽平原最嚴重
Nov. 26 2020

臺灣度冬水鳥六年監測成果出爐 多種鳥類數量銳減 蘭陽平原最嚴重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農委會特生中心11月16日表示,根據「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團隊分析,2014年至2019年期間度冬水鳥族群有13種水鳥數量明顯減少。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水鳥減少的原因,可能和各類型溼地的面積縮減和棲地品質劣化有關,將再執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未來計畫研擬跨國監測指標。

NOV. 2025

核融合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

核融合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