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逮到偷雞賊——普丁之虎!
Oct. 23 2014

逮到偷雞賊——普丁之虎!

撰文: Stuart Pimm 編譯:洪莉琄 攝影:Zoe Jewell of Wildtrack 俄羅斯總統佛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於兩週前釋放了戴有電子追蹤器的西伯利亞虎Kuzya,但普丁忘了告訴牠要乖乖待在俄羅斯境內。 在牠游過冰冷的阿木爾河(Amur river)入境中國後,牠馬上闖進一間雞舍外帶一隻全雞大餐。除了幾枝飄落的羽毛,牠什麼都沒留下……喔,牠可能有留下腳印。 Kuzya是俄羅斯少數存活的西伯利亞虎之一。牠們的分布範圍介於中國偏遠的東北邊境到俄羅斯之間。但若要對這種美麗的動物還有牠們獨特的棲地進行保護,保育單位仍亟需西伯利亞虎的數量...

為什麼劍魚的劍不會斷?
Oct. 22 2014

為什麼劍魚的劍不會斷?

撰文:Carrie Arnold 編譯:洪莉琄 劍魚(swordfish)的「劍」是牠最重要的特徵,但科學家今日才發現讓這把劍長保鋒銳的罕見特性。10月20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篇報告,揭開了劍魚修復骨骼、保持硬挺的祕方。 科學家發現,像劍旗魚(broadbill swordfish)這種旗魚能夠修復上頜骨所受的輕微損傷,上頜骨就是形成牠們的「劍」的主要結構。攝影:Brian Skerry, National Geographic 像槍魚、劍魚這類的旗魚(bi...

世界各地的人都吃什麼?三個會讓你嚇一跳的事實
Oct. 22 2014

世界各地的人都吃什麼?三個會讓你嚇一跳的事實

撰文:Robert Kunzig,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編譯:魏靖儀 中國人吃的肉已經比美國人多了。 我是說如果以卡路里來計算的話。如果以重量計,美國人吃的肉還是比較多,平均每人是 381 公克,中國人則是 254 公克。但中國人從肉類中攝取的熱量卻比較多。原因:中國人吃的豬肉比美國人多 —– 而且還是很肥的豬肉。中國人就愛吃肥豬肉。 中國在上一個世紀迅速發展,消費量也一路飆漲。牛肉的消耗量最近也有所增加,但速度不快 —– 每人每天大約只吃 15 公克。中國人從肉品中攝取的熱量有三分之二來自...

性交的始祖是……魚?
Oct. 21 2014

性交的始祖是……魚?

化石顯示,在比鳥類和蜜蜂還要久遠許多的時代,脊椎動物就已經會行體內受精了。 古生物「小肢魚」(Microbrachius)的雄性與雌性皆有明顯的性器官,例如這隻雄魚身上狀似鰭肢的交尾器;這讓牠們成了已知會進行體內受精的脊椎動物中,年代最久遠的。Photograph by Roger Jones   撰文:Brian Switek 編譯:向淑容   古生物學者上週二在《自然》期刊中指出,在比鳥類和蜜蜂出現還要早好幾億年的時候,魚類就會進行已知最早的脊椎動物性行為了。 這種身上覆蓋骨甲的魚類稱為「盾皮魚」,存活於大約3.85億年前。牠們是最早的有頷脊椎動物;...

永恆的一秒——遇見野生石虎
Oct. 16 2014

永恆的一秒——遇見野生石虎

整理撰文:潘佳修 在苗栗山區的產業道路上,貓徑地圖王小明躲在悶熱的偽裝帳中──從6月開始,他以這樣的方式度過炎夏已經4個月了。10月4日這天就像往常一樣,王小明盯著觀景窗看了三個小時,卻毫無動靜──直到那一秒:石虎現身。王小明回憶:「在這彷彿凝結的時刻,還好我沒有呆住,強勁的東北季風也沒造成太大的鏡頭微震。我把跟石虎邂逅的這一秒變成了永恆!」   等了三年,王小明終於遇上野生石虎從眼前走過,趕緊按下快門拍下首度在野外被拍到的石虎全身照。(非無人自動相機所拍攝。)40來歲的王小明是電腦工程師,三年前因為一張照片愛上了石虎,每個禮拜除了工作,就是在野外等石虎。他回...

核災觀光客
Oct. 16 2014

核災觀光客

車諾比事故的意外遺產 撰文:喬治‧強森 George Johnson 攝影:葛德‧路德維格 Gerd Ludwig 據說5西弗的輻射量就足以致人於死,所以當我們的小巴遊覽車駛入車諾比四周廣袤荒涼的隔離區時,我很好奇我這支俄國製的劑量計測到的數據會是多少。沿著兩旁長滿松樹和樺樹的道路前進之際,導遊再次提醒我們要遵守的基本規範:不可採摘菇類,因為裡面聚積了放射核種;也不要在戶外進食或抽菸,因為會有汙染物進入體內的風險。幾分鐘後,我們經過了第一座廢棄村落,於是停在路邊觀賞一小群遊蕩的蒙古野馬。 核子反應爐爆炸的28年後,幾無人煙的禁區已全被野生動物占據,如歐洲野牛、野豬、麋鹿、...

蛇輕鬆爬上沙丘的祕密
Oct. 16 2014

蛇輕鬆爬上沙丘的祕密

撰文:Carrie Arnold 編譯:向淑容   要爬上一座沙丘,即便是對最敏捷的人而言也不容易——但是有些蛇卻能輕而易舉地爬上去。現在一項針對角響尾蛇和機器響尾蛇所做的新研究,在這種爬蟲類的滑行動作中找出了這項驚人本領的祕密。 科學家說,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出能夠在城市中進行搜救行動時來往於瓦礫堆中、探索考古遺址和進入其他難以到達之處的機器人。 亞特蘭大動物園中,一條角響尾蛇在鋪滿沙子的坡道上。Photograph by Rob Felt 這項新研究把重點放在生活於沙漠中的角響尾蛇,這種蛇棲息於美國西南部與墨西哥西北部的沙漠地帶。研究顯示,角響尾蛇並非透過身體的收...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