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近幾十年來,確認火星的形成和演化歷史,一直是火星軌道探測器和漫遊車的任務目標。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史帝夫.羅夫(Steve Ruff)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幾個火星任務的數據,確認古瑟夫隕石坑和耶澤羅隕石坑(Jezero Crater)中,富含橄欖石的岩層,可能是熔接凝灰岩(ignimbrite),熔接凝灰岩一般來自於巨大的火山爆炸式噴發所形成。 此推論如果正確的,將有利於了解火星其他富含橄欖石岩層的區域,這表示火星早期,可能常有火山活動,此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伊卡洛斯》(Icarus)期刊。 羅夫說:「有很多關於尼利槽溝(Nili Fossae)地區(包含耶澤羅隕石坑),大部分區...
根據發表在《AGU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在南非發現的少數古代鋯石晶體具有板塊隱沒的最古老證據,這是板塊構造的一個關鍵因素。 這些罕見的時間膠囊顯示,地球從一個長期穩定的岩石表面,過渡到塑造成現今的地殼活動過程,為何時開始板塊構造運動,提供了新的線索。 地殼和上部地函的上半部屬於剛性板塊,其下為黏度高的物質所組成,在高溫和高壓之下變成可塑性,使板塊漂浮其上。來自地核的熱量驅動著板塊緩慢的運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均來自於板塊之間互相作用而產生。 2018年,哈佛大學地質學家納賈.德瑞本(Nadja Drabon)從南非巴伯頓綠岩帶的古老地層中發掘出按時...
質量約為10到1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垂死恆星的殘餘物,而質量超過太陽1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則位在大多數星系的中心,但宇宙中還散布著一些明顯但類型更為神祕的黑洞,這些黑洞的質量從100到10萬個太陽質量不等,不僅難以測量,甚至連它們是否存在都備受爭議。研究團隊透過分析NASA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所拍攝108個擁有核星團(nuclear star cluster)星系的影像,尋找巨大黑洞的特徵,而這項新的研究將可以解釋這些黑洞是如何透過摧毀上千顆的恆星以增加其質量。 研究人員表示中等質量黑洞生成的關鍵可能是在於它們的環境,研究人員觀察了星系中心非常密集的恆星星團,由於恆星非常接近,因此許多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