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船隻撞擊可能是瀕危鯨鯊數量下降的原因。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鯨鯊重約11噸,長約12公尺,會透過長途旅行,尋找足夠食物維持體格。這份9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的研究發現,鯨鯊出沒的時間和地點經常和大型船隻的行駛路線重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魚類數量正在下降。 活動範圍與大型船舶重疊 海豚、海龜可能也是受害者 根據這份研究,...
相較於洞察號(InSight)在2018 年 11 月降落火星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任務開始時,太陽能電池板每個火星日發電量約為5000瓦時,日前覆蓋太陽能板的火星塵埃已將電量降至大約500瓦時,NASA宣布:因為沒有足夠的能量,在今年年底必須結束洞察號的所有運作。 洞察號是定點不動的著陸器,這使得灰塵堆積的情況更加嚴重,隨著火星現在進入冬季,塵埃積聚情況只會更惡化。 按照目前功率下降的速度,洞察號除了地震儀器之外的科研儀器,將在 5月時就停止運作,地震儀則將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開啟,例如在夜間,此時風量較小,並預計會在夏末關閉,這時全部的科...
【保育古生物學系列】 林佳燕(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海洋古生物實驗室) 珊瑚是一種良好的環境指標生物,珊瑚礁生態系更是整個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但隨著氣候變遷及人為活動加劇,各地的珊瑚礁生態系也面臨存亡危機。為了解珊瑚群落在漫長的地球歷史和環境變遷下的消長,及其多樣性的變化,科學家可透過珊瑚化石研究,重建人類活動前,與現今截然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的珊瑚生態系,並將這些資訊應用在保育,以確保生態系的存續。 臺灣首次發現 800萬年前中新世樹珊瑚化石 臺灣的珊瑚化石紀錄其實十分豐富,從北到南都曾發現珊瑚化石,例如:苗栗的通霄層及南港層、臺南左鎮古亭坑層...
科學家無法觀測到宇宙邊緣之外是什麼樣子,我們是否能得知在這之外有任何事物存在? 在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外有什麼呢?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宇宙只是在更大的多重宇宙(multiverse)中的眾多宇宙之一呢? 電影總是非常熱衷探討這樣的議題。從《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D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等超級英雄大片,到《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這樣的獨立製片寵兒,科幻故事中總是充滿了在平行宇宙間極具想像力的互動。而且取決於你詢問的宇宙學家,多重宇宙的概念已遠超過純粹的幻想或方便編造...
黑洞是宇宙中的強力引擎,它們提供類星體和其它活躍星系核的能量,從本質上來說,黑洞本身並沒有磁場,但黑洞周圍密集的電漿在繞著黑洞旋轉時,其中的帶電粒子會產生電流和磁場。 電漿的流動方向不會自發性地改變,所以科學家首先就認為黑洞的磁場是非常穩定的,但是這次見到磁場逆轉證據時,科學家們都相當驚訝。磁場的方向翻轉這件事,在恆星中很常見,例如:我們的太陽磁場每11年左右就會逆轉一次,甚至地球每隔幾十萬年也會發生磁極倒轉的現象,但磁極逆轉被認為不太可能存在於超大質量黑洞中。 2018年,2.39億光年外,名為1ES 1927+654的星系在可見光波段變亮了100...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