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龐士-布魯克斯(12P/Pons-Brooks)彗星,發現其中的水具有與地球海洋幾乎相同的同位素組成比例。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彗星可能在年輕地球上帶來水與部分生命所需分子原料」的假說。 一般認為,地球上的水在數十億年前由彗星、小行星及隕石撞擊帶來。然而,過去觀測多數彗星的水同位素比例與地球差異明顯。本次結果則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證據,顯示至少部分彗星攜帶的水與地球水有相同的化學「指紋」。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首次繪製出 12P 彗星的彗髮(包圍彗核的氣體)中普通水(H₂O)與重水(HDO,即水分子裡的一個氫被帶有額外中子的氘...
超新星事件成因除了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前最後放出的光芒,近期由美國哈佛和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 (CfA) 和麻省理工學院 (MIT) 領導的團隊利用AI發現,恆星旁的伴星也能觸發超新星爆炸。只不過,這顆伴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相關論文於8月13日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個奇怪的超新星爆炸事件編號為SN2023zkd,是由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在2023年7月所發現。ZTF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線波段探測亮度迅速變化的瞬變天體,例如超新星、伽馬射線爆、中子星合併...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