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腦袋放空有助激發靈感、釐清思緒及帶來平靜?來看看韓國發呆冠軍怎麼說。
36歲的龐克樂手兼企業家朴秉鎮參加在首爾舉辦的2025年發呆大賽,展現出紋風不動、徹底放空的實力。科學家表示,像這樣刻意放空可以啟動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也就是與創意發想、解決問題和情緒平衡相關的區域。 Photograph by Kim Jung-yeop
來自首爾的36歲企業家兼獨立龐克樂團成員朴秉鎮(Byung-jin Park)對於「無所事事」的影響特別有心得。
今年5月,他和樂團成員擊敗100位競爭對手,贏得韓國2025年發呆大賽(Space-Out Competition)的冠軍;這項一年一度的比賽要求參賽者在90分鐘內保持內心平和、身體靜止,根據表現評斷高下。
比賽期間不能使用手機,不能交談,不能打瞌睡,只能靜靜待著。
發呆大賽由視覺藝術家Woopsyang在2014年創辦,最初是針對現代人身心疲憊現象提出反思的公共藝術計畫,現在已發展成首爾漢江沿岸的一種文化儀式,結合了行為藝術、正念,以及對「沉默等於停滯不前」這種普遍觀念的無聲挑戰。
參賽者須配戴心率監測器,以生理指標平穩度和觀眾投票結果來決定優勝者。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我開始忘記自己身在何處,」朴秉鎮說:「感覺就像我的身體消失了。」
正在參加首爾2025年發呆大賽的金正燁(Jung-yeop Kim)安靜地坐著;這項比賽是評比參賽者的平靜程度。神經科學家表示,這種靜下來的狀態可以啟動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與創造力、記憶力和情緒調節有關。 Photograph by Ahn Young-joon, AP Photo
朴秉鎮的勝出,並不只是網路上爆紅的一則趣聞,更反映出喧囂社會中人們內心深處對休息的渴望。維吉尼亞大學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許多人寧願接受輕微的電擊,也不願獨自放空思考15分鐘。
不過科學研究顯示,靜下來是很重要的。「發呆」會啟動神經科學家所謂的大腦預設模式網路,這個腦部網路與創造力、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有關。
「在過度刺激的現代社會中,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內在和情緒,會讓人比較能掌控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在首爾大學人類學系擔任副教授的精神病學家朴韓善(Hanson Park)表示。「這個過程可以減少與壓力相關的激素,長期來說,還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或憂鬱。」
朴秉鎮的致勝策略是運用緩慢的腹式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讓其他想法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像「發呆」這麼簡單的技巧,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轉變。「發呆並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朴秉鎮說:「但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想法開始轉變,讓人覺得非常神清氣爽。」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韓國發呆冠軍分享的放慢步調心得。
《國家地理》雜誌:對你來說,「發呆」究竟代表什麼?是清空腦袋,還是任由思緒遊走?
朴秉鎮:對我來說,發呆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緒和情緒。像上週末在辦公室忙到爆炸時,我突然覺得:「天哪,我真的需要放鬆一下。」那天我接了很多電話,也見了很多人,馬不停蹄的工作讓我很想要靜一靜。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找時間放鬆一下──喝喝咖啡、聽聽音樂,或是看看大自然,都可以。這樣真的有助釐清思考。
對於參加這次比賽,你有準備什麼策略嗎?
我一開始並沒有覺得自己會贏,不過當然很想奪冠,我還蠻好勝的。參賽者的心率數據會公開顯示,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主辦單位每隔15分鐘也會人工檢查一次。整個比賽過程中,我都在做腹式呼吸,每次測量心率時,我都會刻意讓自己平靜下來。
我們用龐克造型參賽,頭髮弄得尖尖的、穿著有鉚釘的夾克,除了好玩之外,也是為了引人注目,說不定還能分散其他競爭對手的注意力。大家常常會很驚訝,雖然我們的音樂很吵、外表很誇張,但我們其實也是很冷靜的人。
比賽時你都在想什麼?
我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心思是想著要贏。我本來打算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商業決策,但是坐下來之後,主持人響亮的聲音和大批觀眾讓人很難把心思專注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諷刺的是,這反而讓我更容易清空思緒。最難的是放棄「我該做點什麼」的想法。光是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做,就已經出乎意料地困難。
你覺得現在的人為什麼很難什麼都不做?
智慧型手機的影響很大。我常常不自覺地滑手機,尤其是在地鐵上。大家可以在地鐵上偶爾放下手機,觀察一下周圍的人,會發現所有人都盯著螢幕,感覺很妙。我年輕時,等待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發起呆或做做白日夢;如今,人們已經習慣從YouTube Shorts和Instagram Reels等平台快速獲得多巴胺刺激,我們已經忘記如何什麼都不做。
韓國以高度競爭的文化而聞名,這會如何影響大家對於「無所事事」的看法?
我們的社會步調非常快,尤其是在與國外客戶互動時。這樣的效率固然有益處,但也可能讓人感到很疲憊。現在已經沒人會坐在公園裡想事情了,因為根本沒那種時間。人們認為放空是奇怪或無用的行為。即使在業餘時,無所事事也會遭到批評。
這種現象很早就開始了。我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十歲和六歲。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上過多少課後學習課程,但現在我的孩子們卻參加了好幾家補習班。我和太太偶爾會為此吵架,家長的教育理念有時會有差異嘛。看到孩子們在應該發揮創意、盡情玩耍的時期,卻被滿滿的作業佔據時間,我覺得很難過。這反映出社會對於閒散狀態普遍感到不安。
對於努力想放慢步調的人,你有什麼建議?
這個建議是我自己也需要的:強迫自己每週至少放空十分鐘,就算只有五分鐘都好。剛開始,你會覺得思緒雜亂,煩心事浮現,腦海中不停冒出未完成的任務。但是到最後,這些念頭都會沉澱下來。你可能會發現思緒變得清晰起來,或是意識到某些問題並不像原本以為的那麼重要。
這次經驗帶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就我個人來說,這次經驗打破了我一成不變的日常規律。我原先的日常生活就是起床、工作、陪伴家人、睡覺,我沒有時間感到無聊,更別提察覺生活的單調,但這次比賽給了我打破這個循環的機會。
未來有什麼計畫?你會繼續發呆嗎?
當然會。我想和家人一起冥想,如果可以的話,明年再來參加比賽。
延伸閱讀:覺得壓力山大嗎?教你幾個五分鐘減壓小撇步! / 正確姿勢如何讓身體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