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人類日常中必須倚靠身分證、戶口名簿等資料「驗明正身」,但對於廣大海域中的海洋生物又該如何一一核發屬於牠們的身分證?民間發起的「海龜點點名」計畫,四年來在小琉球附近海域紀錄超過700隻海龜,打造一本本的海龜「戶口名簿」,更發現近四成海龜已定居棲地超過一年。 計畫團隊進一步宣布成立「海龜戶口名簿網站」及協會,透過網站的海龜資料庫,未來在小琉球海域附近發現海龜,將能快速查詢並即時辨識,以解答心中疑惑,這次是遇見舊雨還是新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英國 《衛報》(The Gurdian)報導,蘇格蘭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科學家發現,輪狀病毒等導致腹瀉和胃部不適的腸道病毒,能「搭便車」般附著在長度小於5公釐的塑膠微粒上,藉此可在水中存活三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病毒仍有傳染能力,形成健康風險。
這隻昆蟲是在我們田地上發現的,看起來像一艘戰艦。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潛水時,這株綠色帶點紫色的海葵吸引了我的目光,加上亮橘色的小丑魚,顏色對比非常有趣。拍了好幾張照片之後,我覺得特別喜歡這一張,因為小丑魚好像在對我揮著手說嗨,又顯得有一點害羞。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澎湖馬糞海膽因鮮味足、甘甜度高,備受饕客喜愛,從7月1日已進入開放採捕期。不過,民間團體近期進行海域調查時,發現馬糞海膽面臨生態浩劫,於重要棲地已不見蹤跡,短短50年內個體數從2億顆減至現在僅存數萬顆。呼籲澎湖縣政府實施全面禁捕,勿再過度捕撈,造成「共有地悲歌」。 澎湖縣政府則回應,總量管制執行困難,正積極推動社區自主管理,未來希望由野生捕撈轉往養殖業發展。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中國四川大學的科學家嘗試應用新材料,開發出一種小型的仿生機器魚,它的身體柔軟、靈活且可自行修復,能一邊游動一邊吸附海洋中的微塑膠。
兩駒相爭。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