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高空往下望,它們是蔚藍海洋的小圓圈。若有機會靠近它,會發現這些巨大網子延伸到海面下,魚群在箱網中隨海水游動。它通常在離岸數公里處,這種新興的養殖方式被稱為「海洋牧場」(offshore fish farm)。 海洋牧場引發激烈爭辯,有人認為這是大西洋鮭魚、鱸魚和海鱺等永續生產的契機,也有人稱它不過是「海上畜牧工廠」(factory farming of the sea)。自1961年到2017年,人類對魚類需求平均每年增長3.1%,可以預見的是,海洋牧場將持續增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陳文姿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7月下旬在以色列北部、地中海沿岸的海法(Haifa)出現大群水母,幾乎堵塞該國重要的海水淡化廠,泳客也敗興而歸。當地巡護員指出,水母大量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全球暖化。 「水愈來愈熱,水母也愈來愈多」,以色列自然與公園管理局(Israel Nature and Parks Authority)海洋巡護員蓋.拉維安( Guy Lavian)告訴《路透社》(Reuters),「它們造成了嚴重破壞。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暖化導致水母大規模出沒。」 氣候變遷的影響包括溫度、含氧量、酸...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陳文姿 審校 7月28 日,人類再度迎來今年的「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也譯為「生態負債日」),代表在這一天,我們已經耗盡當年度地球的永續資源。在2022年剩餘的時間裡,都將以透支的方式消耗地球資源。 「從1月1日到7月28日,人類用掉了地球大自然一年之間可產出的所有資源。所以我們標示7月28日是本年度的『地球超載日』。」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主席麥席斯.瓦克爾納格(Mathis Wackernagel)說明。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宣布鱘魚正迅速減少,而老虎的族群則是愈趨穩定。 大家都喜愛的夏季花園訪客,現在已正式成為瀕危物種。 會遷徙的帝王蝶──北美洲常見的代表性亞種──已在7月22日由IUCN宣布瀕危,該組織是生物多樣性狀態的全球領導權威。 這種蝴蝶以每年兩度往返夏季與冬季棲地間長達4023公里的越洲飛行聞名,根據IUCN的資料,過去10年間,其族群數量的下降介於23%到72%之間。 儘管帝王蝶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處於受威脅狀態,但名列IUCN紅皮書──物種保育狀態名錄──則是這個物種首度被正式宣布面臨滅絕危機。 「大眾可能難以想像,會出現在他們家後院的某種生...
一項關於已滅絕企鵝和現存企鵝的大型研究顯示,企鵝可能無法適應現代暖化的極快步調。 企鵝滑下白雪皚皚的南極斜坡,然後迅速穿過冰冷的海水,似乎非常適應牠們的環境。然而,這些迷人的鳥類並非一直是無飛行能力的水中健將:從飛行演化到游泳,需要幾乎全新的技能組、體型及功能。 如今,新研究使用史無前例的化石紀錄和基因組資料組合,以詳細觀察這種前所未見的演化過程,並檢視氣候如何塑造企鵝的命運。 研究的共同作者丹尼爾.克塞普卡(Daniel Ksepka)說:「企鵝是演化最有趣的產物。」他是鳥類古生物學家,任職於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的布魯斯博物館。「牠們已經適應與祖先完全不一樣的體型構造和生活習...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