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3億年前氧氣充足的地球大氣層,讓巨型昆蟲得以在遠古大地飛奔、疾走、爬行。針對現代甲蟲研究發現,有些遠古動物因為氧氣濃度變低而無法生存於現在,翼寬達76公分的絕種蜻蜓就是其一。 當今的大氣成分,氧氣占了21%,3億年前則占了35%。研究人員調查不同種甲蟲,發現空氣中氧的比例限制了昆蟲體型的大小。他們斷定,昆蟲體型愈大,就得運用體內超乎尋常比例的部分幫助呼吸。昆蟲不像哺乳動物,可以將空氣經由氣管吸進肺裡,以便將氧氣輸送到全身各處。牠們擁有一套氣管系統,透過體內的氣孔吸進空氣,送到相互連接的網狀管道,將氧氣直接送到身體各部。 擬步甲科麵包蟲(Tenebrio molitor)的 ...
為了潛入此歐洲深淵,捷克波蘭籍團隊克服潛水困境,力達目標。 史塔挪斯基(Krzysztof Starnawski)在捷克赫拉尼采水下洞穴潛到215公尺後,得經歷五小時的減壓過程。 / PHOTOGRAPH BY MARCIN JAMKOWSKI 這群探險家於9月27日完成了創舉:在捷克找到了世上最深的水下洞穴。知名波蘭籍潛水專家史塔挪斯基(Krzysztof Starnawski)作為帶隊者,與團隊合力找到了至少404公尺的深淵,刷新了先前義大利波佐戴麥洛(Pozzo del Merro)392公尺深的紀錄,可說是締造了研究生涯新高峰! 那這一切是怎麼開始...
自人類轉而耕種、定居於永久聚落,不再四處流浪狩獵採集以來,已大大改變了地球的面貌。無論建造城市或開墾森林、草原為農田,人類改造了地球大片區域,滿足自己所需。然而,如果人類在一夜之間消失,留下的蛛絲馬跡,從地質角度來看,將只是一閃而逝的火花。據估計,除了某些例外,那些足以證明人類存在的跡象,將會在5萬年左右消失殆盡。放射性廢料的危險性需要更久才會解除,有些人造化學產物也將持續存在20萬年,但基本上,除了一些化石遺骸和埋存於地底下的磚、石造廢墟,一切都將蕩然無存。 伴隨道路、工廠停擺,最先消失的會是噪音污染,緊接著是光害—電廠因未能補充燃料不再供電,所有燈光幾乎在48小時內熄滅...
一份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人類文明正啟動化石紀錄上最大規模的海洋大滅絕,其獵捕和殺害大型物種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後果將延續數百萬年。 資料顯示,人類偏好捕撈海洋大型物種。攝影:陳文姿。 大白鯊、藍鯨瀕危 恐賠上整個生態系 數百萬年前的五次大滅絕都沒有海洋物種減損的規律性,或是小型物種減損較嚴重。但今日的第六次大滅絕不同,人類偏好捕撈大型物種勝過小型物種,導致大白鯊、藍鯨和南方黑鮪等大型物種瀕危,為全世界海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如果大型物種消失的現象持續,未來海洋將缺少大型物種。許多大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一旦滅絕將造成生態連鎖效應,影響生態系統...
世界野生動物交易法規希望,官員查獲走私動物後,能讓牠們得到更妥善的處置,並追蹤後續狀況。 這隻名叫Tasma的小熊,在2008年時被動物福利團體”Free the Bears”從非法商人手中救下,之後被帶到柬埔寨金邊的一處收容所。PHOTOGRAPH BY JO-ANNE MCARTHUR, REDUX 【南非約翰尼斯堡訊】近來傳出不少象牙和犀牛角非法交易的情事,但除了這些動物的部位之外,走私者還將許多爬蟲類、鳥類和猿猴輸送到其他國家,當成珍奇異獸飼養或招徠旅客的手段;某些動物因為身上部位的市場價值而慘遭屠宰。 根據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和WildCRU(...
隨著國民所得增加、生活條件提升、以及交通工具發達等種種因素下,快速的都市發展,促使人們只好往外尋找喘息的空間,戶外休閒活動因而開始獲得重視。近年來,隨著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的蓬勃發展,「親近大自然」儼然成為一種生活風尚的指標。 走入山林的原意本是無害,只是人們因為貪圖一時的便利、以及對生命的不夠尊重,以致於在享受自然環境帶來心靈療癒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對這片土地的生態造成了傷害。 自70年代起,美國林務署(U. S. Forest Service)、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