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發現了一條9900萬年前帶有羽毛的恐龍尾巴,科學家們簡直欣喜若狂。 12月8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一篇論文,說明了科學家發現一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而且在琥珀中保存相當完整,不但有骨骼和軟組織,甚至還有羽毛。 過去已經有人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的單片羽毛,化石痕跡中也看得出有些恐龍身上長了羽毛,這個新發現讓科學家首度能明確把保存良好的羽毛和恐龍連結在一起研究,同時還讓我們更了解恐龍羽毛的演化過程和結構。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者邢立達主持,部分資金來自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基金。刑立達亦曾應邀擔任《國家地理雜誌》活動講師。 9...
中國海南島海口的一間餐廳裡,員工正在準備用穿山甲的血液來蒸米飯。華南地區民眾普遍相信這種特殊料理對身體有益、非常滋補,因此食用穿山甲的需求不斷,導致海南島的穿山甲滅絕,開始依賴越南走私進口。攝影/肖詩白 中國廣西憑祥的邊防武警於2016年八月時,單周內查獲七隻從越南走私的穿山甲,但牠們都已經死亡,屍體隨後被送往檢疫局檢驗。攝影/肖詩白 越南菊芳國家公園內一隻穿山甲抬頭警惕張望。穿山甲擁有敏銳的嗅覺與聽覺,即使是相機陷阱的輕微聲響,都足以驚動牠將身體捲成球狀防衛。受世界自然基金會贊助,菊芳國家公園內持續進行穿山甲保育計劃,牠們的族群數量得以維持穩定,目前園內總數已有30隻上下...
自從研究人員確認雲豹已在臺灣滅絕後,石虎就成為臺灣現存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 野外的石虎喜歡在晨昏和夜晚活動,主要生存於低海拔的淺山地區,由於棲地面臨嚴重破碎化,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度高,受到捕獸鋏和毒餌等威脅外,因為許多人不當地棄養家中的貓或狗,使得流浪貓狗的數量大增,在野外也會和石虎競爭食物或活動空間,也可能傳染疾病給石虎。近年來,救傷單位也收到多起車禍致死的石虎屍體,因為石虎傾向在晨昏和夜間活動,在遇上車子的強光時常無法反應被車撞死。 「淺山」泛指800公尺以下人類較易到達的生態環境,由於交通的相對便利性,常常吸引各類人為活動,包括獵捕「淺山」生態系裏的動物,像是鼯鼠、...
時近歲末,國家地理特地從兩百多萬張照片中選出最精采的52張,臺北101夜景也名列榜上。還有哪些世界各地萬象?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傍晚華燈初上,舉目遠眺,整座城市景色盡收眼底。PHOTOGRAPH BY DINA LITOVSKY 基里爾.維倫斯基站在莫斯科一座高樓的牆簷一角,讓狄馬.巴拉夏夫拍照。這兩位追求刺激的24歲極限攝影師把成果分享在他們的Instagram上:@kirbase和@balashovenator。 傍晚的雷雨照亮了內布拉斯加州伍德河附近的天空,此時,大約41萬3000隻體型瘦高、鳴聲響亮、頂冠為深紅色的沙丘鶴來到普拉特河的淺水處棲息。這條河的河水來自奧...
第一位繞行地球的美國太空人,一生不斷挑戰人類在太空中的極限。 1962年葛倫在軌道飛行,以接近每秒八公里的速度在外太空繞行地球。除了研究地圖,他還用特殊儀器直視太陽。PHOTOGRAPH COURTESY NASA 美國第一位在太空繞行地球軌道的太空人約翰.赫雪爾.葛倫(John Herschel Glenn)於12月8日辭世,享耆壽95歲。 葛倫除了太空中的豐功偉業外,也是戰鬥機飛行員和美國聯邦參議員。他是史上最高齡的太空人,更有人說他是「美國最後一位真正的國家英雄」。 葛倫一生都在天際間冒險犯難。不過,他自己不喜歡被貼上「英雄」的標籤。他在2012年接受《...
過去十年間,全球穿山甲的貿易成交量超過100 萬隻,中華穿山甲與馬來穿山甲已被IUCN 列入極危物種。 越南菊芳(Cúc Phuong)國家公園內一隻穿山甲擡頭警惕張望。穿山甲擁有敏銳的嗅覺與聽覺,即使是相機陷阱的輕微聲響,都足以驚動牠將身體捲成球狀防衛。 撰文、攝影:肖詩白 1992年,住在中國海南島石祿鎮的陳慶目睹了一個從樂東縣過來的老人,這個老人手裡拎著一個東西,這東西很特殊,一身鱗片、蜷縮著身子,像一個籃球的大小。 根據陳慶回憶,1990年代初期,海南島剛由廣東省特別行政區獨立成一個省分,那時候經常會有人以這樣特殊的方式販賣中華穿山甲。當時,人民幣40元就足以買到一...
聯合國指出,敘利亞糧食生產瀕臨崩潰邊緣。對當地1100萬活在衝突陰影下已長達五年的敘利亞人民來說,缺糧無疑是雪上加霜。自戰爭開始以來,小麥產量已經減半,供給短缺1/5,種植面積空前縮水。 世界糧食計畫(WFP)和糧農組織(FAO)警告,940多萬敘利亞人民需要立即協助,否則將有嚴重後果。住在危險地區的近60萬人口依賴外界送入的物資過活,情況尤其危急。 敘利亞戰爭帶來飢荒。圖片來源:IHH Humanitarian Relief Foundation(CC BY-NC-ND 2.0) 戰爭奪走土地 敘利亞八成家庭缺糧 戰爭使得土地、市場和農業物資匱乏,包括肥料、種子、獸醫...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