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我家的寵物倉鼠開心地吃著最愛的紅蘿蔔。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 基隆報導 基隆潮境保育區於2016年成立,一向是海保區模範生,禁漁及有效執法,有助海洋復甦。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李承錄在11月4日潮境海灣保育論壇上表示,今年首三季於潮境及瑞芳深澳保育區進行初步生態調查,分別記錄到151種及76種魚。而在有劃設禁漁區且執法嚴謹的潮境,魚類個體數、生物量、指標魚類生物量均比未進行有效執法的深澳,有顯著優勢。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立炘報導 海保署11月2日公布今2023年第三季全臺淨海成果及海廢分布地圖,海廢清除總量為6156公噸,回收再利用則高達3114公噸,再利用比例首次過半,占近51%。其中,竹木類廢棄物佔最大宗,大多來自臺南市。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臺南將軍區青鯤鯓扇形鹽田,以今年剛開放的「生命之樹」藝術造景聞名,生態豐富度也不遑多讓,「倒立水母」近日大受矚目。扇形鹽田濕地生態守護單位臺灣環境規劃協會表示,去年才向國產署認養,今年在全區生態調查後,確認有不少仙后水母(別名倒立水母)、端鞭水母。協會預計,12月、1月將有數千隻雁鴨科鳥類陸續抵達渡冬,扇形鹽田又將成為重要的候鳥棲息地。
這張照片攝於俄羅斯科曼多爾群島的梅德內島,東南部的海狗群棲繁殖地。科曼多爾群島位於阿留申群島的西側,氣候寒冷多霧。照片中,有兩隻北極狐在海狗旁邊蹦跳玩鬧。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荒野保護協會於11月2日公布2023年淡水河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對比2020年調查,今年河岸垃圾增加一倍,其中一次性飲食廢棄物佔七成;八成垃圾高度集中在6%河段,關渡大橋、蘆洲區、社子島右側,收集到的垃圾最多,被評為「超髒」。協會研判,防疫生活帶動外送、外帶商機,民眾養成使用一次性用品習慣;新北市環保局也指,疫後的紙容器、鋁箔包、塑膠容器增加19%至41%。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編譯;許祖菱 審校 歐盟10月開始禁止小於5公釐(mm)的塑膠微粒添加在消費性產品中,首當其衝的是含有亮粉和柔珠的美妝品。10月16日,歐盟進一步提出新的目標和草案,首次針對塑膠原粒(plastic pellets)祭出源頭管制規範,希望在2030年減少74%的塑膠微粒汙染。 歐盟每年有5萬2000至18萬4000公噸的塑膠顆粒,因供應鏈的不當處理釋放到環境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盟提議一系列的措施,強調業者的企業責任。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