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 金門「歐亞水獺」糞便檢出微塑膠
Jun. 01 2022

棲地與人類高度重疊 金門「歐亞水獺」糞便檢出微塑膠

整理:廖禹婷(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去年綠色和平發起「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微塑膠汙染」研究調查,相繼在臺灣水鹿和嘉明湖棲地發現微塑膠,5月26日再度公布在臺灣本島已經滅絕、金門獨有的「歐亞水獺」排遺及其生活水域發現微塑膠,微塑膠檢出率皆將近八成。 近來歐亞水獺遭路殺事故頻傳,學者也指出,塑膠垃圾大量出現在水獺棲地,除了裂解成更多微塑膠,也會阻塞水獺原本的行經水域路線,間接導致水獺必須改道、增加路殺可能性。

族群下降 海委會升「硨磲貝」保育等級 預告為珍稀海洋保育動物
May. 27 2022

族群下降 海委會升「硨磲貝」保育等級 預告為珍稀海洋保育動物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海委會5月23日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國內族群數量下降的七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同時,為讓中文翻譯名稱更符合拉丁文學名,也將「柴山多杯孔珊瑚」及「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兩種保育類珊瑚分別更名為「柴山多杯珊瑚」及「福爾摩沙擬絲珊瑚」。

我們正在消耗海洋 35%漁獲在上餐桌前遭丟棄
May. 26 2022

我們正在消耗海洋 35%漁獲在上餐桌前遭丟棄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2022年2月,一艘荷蘭籍拖網漁船在海上拋棄了10萬條死魚,銀色的魚屍覆蓋了法國海岸數千平方公尺的海洋。船東聲稱是漁網問題所致,但環保團體認為這些魚屍是被蓄意拋棄的。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May. 25 2022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 研究提醒暖化下的病毒傳播風險
May. 17 2022

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 研究提醒暖化下的病毒傳播風險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黃鈺婷 編譯;許祖菱 審校 《Carbon Brief》報導,一份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之下,哺乳動物被迫遷往較涼爽的地方,進而導致病毒傳播風險擴大,「無疑」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這份研究使用模型繪製出2070年之前,氣候變遷將如何改變3100種哺乳動物及其所攜帶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結果發現,氣候變遷增加了不同哺乳動物接觸的機會,並因此提升新興疾病傳播風險。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最有可能受到影響。 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到2070年,氣候變遷很可能成為跨物種病毒傳播的主要人為因...

全球1/5爬行動物恐滅絕 林地喪失、獵捕、外來入侵種是致命威脅
May. 16 2022

全球1/5爬行動物恐滅絕 林地喪失、獵捕、外來入侵種是致命威脅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鍾友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份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史上最大規模的爬行動物研究指出,有1800多種爬行類正面臨生存威脅,可能對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專家呼籲,必須規劃全球性且專門針對爬行類的保育計畫,以挽救這場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