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鱷魚咬傷人、大象跑到田裡找食物,這些人與野生動物間發生衝突的事件時有所聞。科學家研究發現,許多衝突的起因與氣候變遷相關,而近10年與氣候相關的衝突比起前20年成長了3倍,顯示氣候變遷讓衝突升高,威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與動物生存。科學家表示,在極端氣候事件頻傳的時代,提供野生動物行為的知識、加強預警系統有助減少傷害。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海洋委員會「海洋汙染防治法」自2000年施行至今未通盤檢討修正,耗時多年協商終於迎來新進展,行政院會今3月30日通過海洋汙染防治法修正草案,規劃向原油進口、海域工程、海洋棄置等業者徵收「海洋汙染防治費」,成立基金專款專用於海洋汙染防治,並祭出最高1億元重罰,要嚇阻海洋汙染行為。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來自畜牧業,牛隻打嗝和放屁排出的甲烷占了其中一大部分,不僅紐西蘭去(2022)年底傳出要課徵「牛屁稅」,荷蘭、歐盟也相繼推出畜牧業汙染管制措施。這些政策是否會加速畜牧轉型,或是會讓肉品或乳品的採購轉往管制較鬆的產地,農民面臨新挑戰。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金馬地區發現新紀錄種蜻蜓──藍印蜻蜓(Indothemis carnatica)。臺灣蜻蜓學會表示,藍印蜻蜓自2020年首次於馬祖發現後,採集過程因COVID-19疫情幾經波折,2022年終於順利在金門採集到首隻藍印蜻蜓標本,並在2023年3月發表於《臺灣研蟲誌》。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20日)發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總結(AR6 Synthesis Report),強調當前是最後一次控制全球暖化的機會。國內學者3月21日分析該報告指出,199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Z世代」將面臨最大氣候衝擊,國內除了加嚴減排目標,也應著重公平調適政策。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3月17日發表一項海洋化學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主導,臺灣、日本、巴拿馬、波多黎各組成跨國團隊,研究結果指出,過去海洋缺氧多發生在溫帶海域,但現在熱帶海域也已出現海洋溶氧量不足的現象,有超過97%的採樣點處低氧狀態中,13%為嚴重缺氧。臺灣的東沙環礁、太平島等五處珊瑚礁生態系,更皆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2022年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達1.5萬尾,創歷史新高,不僅七家灣溪流域及合歡溪流域有穩定族群,也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顯示鮭魚族群已能夠在野外健康成長與自我繁衍。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管處)表示,今年10月預計至中央尖溪進行鮭魚放流計畫,將首度採取運輸發眼卵至現地埋設的方式進行放流,克服長途運輸導致魚類不易存活的困難。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