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年前,一位古生物學家無意間發現了非洲最大的石器時代墓葬。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不斷回到當地尋找關於墓葬的線索,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也每次都帶來新的謎團。 撰文:彼得.葛溫 PETER GIN 實地攝影:保羅.維佐尼 PAOLO VERZONE 棚內攝影:瑞貝卡.黑爾 REBECCA HALE 在撒哈拉沙漠深處,一群科學家站在一座小沙丘上,盯著一座剛打開的墳墓。三具人類骸骨側躺著,彷彿在鬆軟的褐色沙子裡墜入夢鄉,再也沒有醒來。 黃昏將至,這是一趟遠征的最後幾天,造訪的地方是格貝羅,位於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經常有人把泰內雷描述成沙漠中的沙漠,這裡幾乎完全沒...
龐貝考古計畫已經從發掘轉向保存,但已出土的考古發現仍有很多可研究之處。 撰文:克莉絲汀娜.史特賓斯 考古學家近年來在古羅馬城市遺址龐貝的發掘工作,已經挖出了一間距今2000年前的洗衣坊、一間供奴隸使用的臥室,及一幅描繪出披薩早期樣貌的溼壁畫(那片披薩上面沒有番茄,因為番茄至少還要再過十個世紀才傳到歐洲)。 然而,上述這些發現都不是新發掘出來的。龐貝古城在公元79年時,因維蘇威火山噴發而湮沒在大約6公尺厚的火山灰下。數十年來,義大利政府暫停在龐貝的新發掘工作。根據辛辛那提大學羅馬考古學教授史蒂芬.艾里斯的說法,這代表大部分的發現都是努力保存與修復已出土遺跡之...
世界的臺灣歷史博物館──給400年後的我們一個眾聲喧譁的論壇。 撰文:鍾慧元 攝影:陳郁文 十多公分高的小小金色竹筏,揚著一張薄薄的船帆,由幾根狀似竹子的細棍綁成的船身上放著一個圓桶,還有支細長的槳,金燦燦的。我本以為是鍍金,但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鄭勤思說:「這是純金的喔。」因為他們以「X射線螢光分析儀」進行了非破壞性的科學檢測及工藝研究,確認了這艘小竹筏的黃金成色高達98%以上。 黃金和竹筏是什麼奇特的組合?「這是1930年代流行的臺灣伴手禮,」臺史博典藏組組長張淑卿說,「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臺灣蓋了很多鐵路,火車站站長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廣鐵路旅行。...
撰文:李永適 這個月,我們以整期雜誌來探討全球的原住民,《國家地理》的採訪人員深入全球原住民社區,以五篇文章敘述了各地原住民如何守護自己的環境與傳統,並以「薪火相傳」報導講述原住民如何利用傳統知識與新科技來實現進步。「發聲倡權」的欄目則聚焦在原住民族的創作者與領袖人物,檢視他們如何促進我們的思考。 原住民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現在社會的多元性,提醒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並非唯一而必然,給予我們更多反思的機會。然而在多數社會裡,原住民族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依舊隨處可見。 臺灣人口組成中,僅有2.5%為原住民,但這16個原住民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