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韋伯首次拍攝到系外超級木星
Sep. 07 2022

韋伯首次拍攝到系外超級木星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布了第一張行星繞著遙遠恆星運行的影像。HIP 65426b位於半人馬座,距離我們約363光年,是一顆比木星大1.5倍,質量約為木星6~12倍的系外氣態巨行星。天文學家在2017年使用甚大望遠鏡(VLT)上的 SPHERE儀器首次發現了這顆行星。HIP 65426b以92AU(天文單位)的距離圍繞著A2型恆星HIP 65426(也稱 HD 116434)運行,因其與母恆星的距離足夠遠,韋伯可以容易地在影像中解析出行星與恆星。 研究團隊表示這對天文學來說是一個變革性的時刻,且才剛開始,未來更多系外行星的影像,將有助於我們對其物理、化學和形成有整體的理解,甚至還可能發現從未所知...

科學家發現在室溫下從水中產生氫的簡單方法
Sep. 05 2022

科學家發現在室溫下從水中產生氫的簡單方法

氫燃料有望在未來成為一種清潔而豐富的能源來源,只要能找到切實可行的、廉價的、不需要化石燃料的方法來生產它。一項新的研究提供一個有希望的程序,因為只需利用廢棄的鋁罐和鋁箔作為材料來源。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實現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使用鋁奈米顆粒可以從水分子中分解出氧氣,並留下氫氣。這個過程可在室溫下進行並會產生大量的氫氣,這排除了氫燃料生產的一大障礙,因為使用現有方法生產,需要大量電力。這種技術也適用於任何類型的水,包括廢水和海水。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的材料科學家史考特.奧立佛(Scott Oliver)說:「我們不需要輸入任何能量,它便會發瘋似的冒出氫氣。我從來沒有...

狗狗每增加一歲,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上升五成
Sep. 05 2022

狗狗每增加一歲,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上升五成

活動量與認知能力下降似乎存在相關性,但科學家強調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你心愛的老狗狗是否突然在家中發生意外,或是在某個角落迷路了?牠會不會有的時候,好像認不出牠認識了一輩子的人呢? 就像人類一般,記憶力衰退與認知能力下降在老年狗身上也相當常見。但科學家表示,在極端案例中狗會罹患「犬隻認知障礙」(canine cognitive dysfunction,簡稱CCD),出現包含睡眠中斷、失去空間知覺,以及從前未見而不尋常的社會行為等症狀。 華盛頓大學家庭醫學系的流行病學家莎拉.亞伯勒(Sarah Yarborough)在電子郵件中寫道:「狗跟我們人一樣也會遇上許多與年齡有關的...

嬰兒可能在出生之前數月就在練習哭泣
Sep. 05 2022

嬰兒可能在出生之前數月就在練習哭泣

一項針對狨猴的新研究顯示,人類的語言發展比先前以為的遠遠更早。 人類嬰兒出生時,第一次發出的哭聲是良好健康的正常徵象。在出生前從未呼吸過的嬰兒會以尖叫的形式表現自己的第一次吸氣和呼氣。 嬰兒如何知道該怎麼發出之前從未發出的聲音呢?他們的第一聲尖叫是語言發展的真正開端嗎? 結果證明,人類嬰兒可能早在他們發出聲音之前就在練習如何哭泣了。前提是他們必須跟狨(marmoset,人類的靈長類表親)有相似之處。 在近期一項發表於《eLife》期刊的研究中,科學家對懷孕的普通狨連續進行數十次超音波,以顯示牠們的胎兒會在出生前將近兩個月就開始做出類似哭泣的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也能...

基改試驗提高光合作用 大豆產量提高1/4
Sep. 01 2022

基改試驗提高光合作用 大豆產量提高1/4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數十年來,科學家嘗試藉由光合作用來增加糧食供給,緩解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現在,他們從大豆中找到答案。試驗結果顯示,基因改造可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大豆產量達24.5%。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目前,試驗僅在同一地點完成二期作。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科學家坦言,還需要更多試驗才能確定不同環境和天氣條件下的狀況。未來希望能將研究擴及到稻米、豇豆和木薯等主食,改善糧食問題。此外,基改作物須先通過監管機構審核,才能交給農民種植。

曾經飛越印尼「哈比人之島」的巨型鸛鳥
Aug. 29 2022

曾經飛越印尼「哈比人之島」的巨型鸛鳥

超過6萬年前,印尼弗洛勒斯島上住著一種大鳥,直立時幾乎比當地矮小的人族生物還高出一倍。 遠古時期,「哈比人」大小的人類和一種巨大的鳥類同時生活在印尼東部的弗洛勒斯島(Flores)上。這種冰河時期的巨型禿鸛(Leptoptilos robustus)身高大約180公分,遠高於生存年代距今超過6萬年前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後者的身高只有大約100公分。 古生物學家原本認為這種大鳥已經適應了孤立島嶼的生態系統且不能飛翔。不過今年7月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發表的一篇包括翅骨在內的化石分析新結果改寫了...

平均人類體溫是多少?是否正在下降?
Aug. 29 2022

平均人類體溫是多少?是否正在下降?

一般認為人體在攝氏37度的環境下運作,這種觀念似乎是錯的,而且有些證據顯示,我們的體溫已經隨著時間逐漸下降。 150年來,攝氏37度一直被認為是健康人類的平均體溫。然而,這個數字是錯的。 不過,在過去至少20年內,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平均體溫其實更低,大約是攝氏36.56度,而人體溫度的正常範圍介於攝氏35.72度至37.39度之間。但擔憂的患者和醫生一直把37視為神奇數字,從藥局賣的溫度計到醫學中心網頁,到處都會出現它。 「醫生跟其他人沒什麼不同。」史丹佛大學的傳染病醫生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說:「我們從小就接受『攝氏37度是體溫正常值』的觀念。」 ...

NOV. 2025

核融合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

核融合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