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孫文臨花蓮報導 人象衝突頻頻登上媒體版面,為瞭解在地農民的真實想法,來自越南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生阮文越(Van Viet Nguyen)在越南同奈生物圈保護區(Dong Nai Biosphere Reserve)蹲點一年,發現傳統的威嚇、驅趕等方法不能解決問題,且多數居民都希望能與當地的野生亞洲象共存。 阮文越的研究登上國際期刊《全球生態與保育》(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更引起國際媒體關注。指導教授李俊鴻說,這可能是越南第一次以社區居民為本的方式,針對人象衝突管理措施提出的建議。
地球氣候經歷了一些巨大的變化,從全球火山活動到使地球變冷的冰河期,再到太陽輻射的劇烈變化。然而,在過去的37億年裡,生命也一直在不停變動。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地球上存在一種「穩定反饋」(stabilizing feedback)機制,在數十萬年裡將氣候從邊緣拉回來,使全球溫度保持在穩定的、適合居住的範圍內。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可能的機制「矽酸鹽風化作用」的地質循環過程所導致,矽酸鹽岩石緩慢而穩定的風化作用涉及化學反應,最終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吸收到海洋沉積物中,並將其包裹在岩石內。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公佈了最新的天體影像,一個充滿鮮豔色彩的熾熱宇宙沙漏,其中心隱藏著一顆新形成的恆星。美國航太總署(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五顏六色的雲彩只在紅外光下可見,因此在被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捕捉到前,我們從未見過。 這顆非常年輕的恆星被稱為原恆星L1527,位於金牛座分子雲中,這是一個有名的恆星育嬰室,距離地球約447光年。隱藏在沙漏狀的頸部內,側向的原行星盤邊緣看起來就像是橫跨在頸部中間的一條黑線,而來自原恆星的光,從圓盤的上方和下方逸出,照亮了周圍沙漏狀的雲層,這些雲是由恆星...
天文學家新發現一顆115億年前核心塌縮的超新星(又稱II型超新星),哈伯太空望遠鏡正巧拍到炸開的時刻。這次的目標比太陽還大了533倍,屬於紅超巨星的恆星,它的影像正巧經過大質量的星系團Abell370的重力透鏡,天文學家藉機詳加調查早期年輕時的宇宙。研究論文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 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天文學家派崔克.凱利(Patrick Kelly)博士說:「這是頭一回天文學家可在早期宇宙演化階段將超新星看得仔細。這是件令人興奮的消息,因為我們現在有這顆恆星,可以調查宇宙剛誕生時期(約現在1/5的年齡),當時恆星是否與現在附近的恆...
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ät Heidelberg) 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使用冷凍的鉀原子模擬宇宙初期。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他們的模擬實驗以及實驗過程。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的希爾克.魏因富特纳(Silke Weinfurtner) 博士也在《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焦點新聞概述這個團隊的研究工作。 科學家一直缺乏證據,以理解宇宙大霹靂剛爆炸的幾分鐘。目前天文物理學家僅能用理論,來描述可能發生的過程。為了能夠證實他們的理論,這回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的方法,建立與理論條件相似的物理模型,在實驗室...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