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疫苗的新聞固然令人激動、也超出預期,不過幾位專家學者指出了某些重要的未知數。 上週,在輝瑞(Pfizer)製藥公司與BioNTech宣布他們研發的COVID-19先驅疫苗第三階段的早期發現之後,全世界都為之歡呼。這兩家公司在11月9日發布了新聞稿,宣稱他們的候選疫苗能有效預防冠狀病毒感染──在全球病例飆升、導致新一波封鎖和加護病房人滿為患的警訊之後,這確實是令人開心的新聞。 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支疫苗超出企業期待的程度。根據他們的新聞稿,在經過獨立專家小組審查過資料以後,顯示這支疫苗的有效性高達90%,代表每十位受試者中有九位感受到某種效益──遠遠超過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個體之間的感染性氣膠產量可能有極大差異──專家也在COVID-19時代探討箇中緣由。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已經感染數千人,殺死數百人,並導致全球恐慌,當時莉迪亞.莫羅斯卡(Lidia Morawska)正在研究吸入汙染的細微粒子所造成的影響。但接著世界衛生組織請莫羅斯卡──她是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家──加入一個在香港的團隊,該團隊試圖了解造成SARS的冠狀病毒是如何散播的。 莫羅斯卡決定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她沒有檢視人們如何吸入來自他人的傳染性物質,而是研究反向的過程:呼出。 「我發現只有三篇論文調查了與人類呼吸活動中的粒子呼出有關的事情,基本上...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