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一份刊登於《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期刊的新研究,鯊魚是幫助生態系統從極端氣候事件中恢復的重要角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的新研究,用廚餘、油脂和糞肥製造的石蠟,可用於生產飛航燃料,大幅減少航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全球河流的流量。 在歐洲北部等地區,氣候變遷使河流流量增加,而南歐、澳洲南部和南亞部分地區的河流流量減少。河流流量增加可能導致洪水氾濫,而河流流量減少可能促使乾旱。
我們在飲用水、食物與衛生方面都仰賴著淡水。如今淡水資源深陷危機,成為環境保護人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3月2日發表的資訊,2020年COVID-19危機,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最大降幅,整體下滑幅度約6%,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段之間的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如今,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最新研究,由於北極海冰大量流失,北極熊(polar bear,學名:Ursus maritimus)和獨角鯨(narwhal,學名:Monodon monoceros)需花上原來四倍的力氣(熱量)才能生存。 科學家說,極地掠食者一度完美適應當地環境,但現在牠們的棲息地愈來愈小,獨特的演化結果變得愈來愈不適合逐漸無冰的北極。
牠熬過了海嘯,比牠大多數配偶都長壽,還養大了超過40隻雛鳥。信天翁「智慧」正在挑戰我們認知中鳥類能力的極限 。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