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風調雨順,臺灣的氣候正在如何變遷呢?
Oct. 08 2021

風調雨順,臺灣的氣候正在如何變遷呢?

張淳皓|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除了地球自己的變化,也該關注人類活動如何影響大自然! 許多人會將近年來逐漸增多的極端天氣歸咎於「氣候變遷」。「在自然的狀況下,氣候本來就會變遷,我們該注意的是,人類的活動如何影響自然氣候變化以及影響的程度。」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的羅敏輝副教授這樣告訴我們。2000 年代初期,人類世的概念(註1)被提出,一直到20年後的現在,人類的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有多劇烈早已不是新聞,極端天氣事件(降水、乾旱等)的大量出現也被認為與人類的活動脫離不了關係。像是亞馬遜雨林的模擬與觀測結果,就表明若雨林樹木被大量砍伐,降水量會顯著減少。

開箱新AI技術 臨界點預警工具助對抗「失控的氣候變遷」
Oct. 06 2021

開箱新AI技術 臨界點預警工具助對抗「失控的氣候變遷」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氣候臨界點是地球上生命的重大威脅,因為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引發氣候變遷過程的連鎖反應,加劇全球暖化,並迅速惡化現有的各種氣候災難。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人工智慧(AI)系統,可以評估世界生態系統的臨界點,並作為早期預警系統,幫助阻止「失控的氣候變遷」。 讓AI「深度學習」 掌握地球走向氣候臨界點的過程和特徵 氣候臨界點的例子包括北極永久凍土融化,可能會釋放出大量的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加速暖化效應;洋流系統崩潰,會立刻使全球天氣樣態發生重大變化;冰蓋解體,可能加速海平面上升。 研究人員用「深度學習」演算法,驗證系統中發生快速或...

獵豹寶寶
Oct. 06 2021

獵豹寶寶

1999年12月刊的封面故事是關於獵豹與牠們備受威脅的棲地。這張攝於奧卡凡哥河三角洲的照片是一隻獵豹寶寶,口鼻部還沾有上一餐留下的血跡。

有許多鳥兒在COVID-19封城期間飛進了城市,這究竟是好還是壞?
Oct. 04 2021

有許多鳥兒在COVID-19封城期間飛進了城市,這究竟是好還是壞?

有些物種對人類活動的減少能迅速應變,但重返城市地區對牠們來說到底是好是壞,目前還不清楚。

研究:全球珊瑚礁面積比1950年代少一半
Oct. 01 2021

研究:全球珊瑚礁面積比1950年代少一半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分析全球數千項珊瑚礁調查發現,自1950年代以來,全世界珊瑚礁的覆蓋面積已減半,原因是全球暖化、過度捕撈、汙染和棲息地破壞。 珊瑚礁物種多樣性 50年間下降60%以上 從澳洲1430英里(約2300公里)的大堡礁到印度洋馬尼亞沙洲(Saya de Malha Bank),珊瑚礁及其維繫的魚類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21世紀,這個趨勢很可能隨著地球暖化持續下去。  學者檢視在87個國家進行的1萬4705次珊瑚礁調查結果發現,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維持漁獲的額外工作急...

氣候變遷衝擊櫻花鉤吻鮭 武陵農場「退耕造林」守護國寶魚棲地
Sep. 30 2021

氣候變遷衝擊櫻花鉤吻鮭 武陵農場「退耕造林」守護國寶魚棲地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台中報導 人怕熱,魚也怕熱!臺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需生活在終年攝氏17度以下的河川,氣候變遷威脅僅存的棲息環境。因此雪霸國家公園推動退壩還河,持續復育七家灣溪及衛星族群,去年(2020)統計約達1.3萬尾,創下歷史新高,也推動退耕還林,復興河川自然環境。 完整的森林可有效涵養水源、避免水溫升高,也會提供魚類充足的食物來源。武陵農場與慈心基金會、和泰汽車合作,計劃在大甲溪上游種下1.3萬棵樹,守護櫻花鉤吻鮭的珍貴棲地。

海域生態調查先期報告出爐 環境DNA檢測臺灣海峽魚種230種最多
Sep. 29 2021

海域生態調查先期報告出爐 環境DNA檢測臺灣海峽魚種230種最多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海洋保育署今年(2021)4月啟動首次「臺灣海域生態大調查」,計劃四年內鎖定全臺15處海保區生態熱點執行定期調查。研究團隊於9月前陸續完成兩趟環島的船舶調查與澎湖、臺灣東北角、東岸等地共50處的珊瑚礁區潛水生態調查,以及潮境保護區及觀新藻礁保護區的水下聲學生態監測。 海保署22日表示,從上半年的海上調查發現,環境DNA(eDNA)方法檢測所知之海洋魚類物種數,以臺灣海峽包括北部樣站紀錄到230種最多,遠高於東部、南部及西南海域所有樣站總數的173種,該兩區域物種組成僅67種重複,有明顯不同。

NOV. 2025

核融合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

核融合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