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Sep. 29 2025

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買到瀕危鯊魚肉

  • 巴西伊塔雅伊市 (Itajaí) 的漁民正卸下滿船的大青鯊 (blue shark) 與尖吻鯖鯊 (shortfin mako shark) 漁獲。 PHOTOGRAPH BY VICTOR MORIYAMA,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巴西伊塔雅伊市 (Itajaí) 的漁民正卸下滿船的大青鯊 (blue shark) 與尖吻鯖鯊 (shortfin mako shark) 漁獲。 PHOTOGRAPH BY VICTOR MORIYAMA,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1

科學家分析市售鯊魚肉的DNA,結果讓海洋保育的警鐘大響。

如果你在美國選擇鯊魚當晚餐,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瀕危物種吞下肚。最新研究揭露,全美各地超市架上的鯊魚肉標示錯誤頻頻,也替日益豐富的研究證據再添一筆,證實海鮮標示錯誤如何將瀕危物種送上全球貿易之路。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海洋生態學家薩凡納.賴伯恩 (Savannah Ryburn) 與約翰・布魯諾 (John Bruno) 攜手學生深入調查此一問題。他們從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喬治亞及華盛頓特區收集市售鯊魚肉樣本。經分析確認,總計29個樣本分別屬於11個鯊魚物種。

令人憂心的是,其中三種鯊魚──路易氏雙髻鯊(scalloped hammerhead shark)、無溝雙髻鯊(great hammerhead shark)與翅鯊 (tope shark),皆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這已是物種踏入「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前的最後一道防線。研究人員更發現,採集到的樣本多數在超市僅籠統標示為「鯊魚 」或「鯖鯊」,未明確指出確切的物種名稱;其中一件樣本更被錯誤標示為其他物種,僅有一件標示正確。

未參與此研究的邁阿密大學環境科學與政策教授珍妮佛・雅凱 (Jennifer Jacquet) 指出:「〔這項刊登於《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部分保育狀態列為極危的鯊魚物種,正以較不瀕危或族群較穩定的物種身分冒名販售。」

鯊魚肉亂標 人類也受害

研究團隊除了走訪當地海鮮市場與超市購買鯊魚切片,也透過美國電商平台採購調味過的鯊魚肉乾。
賴伯恩回憶,有次她的學生前往海鮮市場時,架上並沒有任何標示為鯊魚的商品。但當學生一開口詢問「你們有鯊魚嗎?」店家立刻從後場搬出一尾巨大的鯊魚,爽快地說:「當然有,我切一塊給你!」

研究團隊隨後透過DNA分析,鑑定出鯊魚肉排的確切物種。賴伯恩表示,光在這麼少量的樣本就能發現這麼多種極危物種:「從許多角度來說都很讓人擔心。」

如今,「汞」對人體有害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常識。雖然多數鯊魚體內含有濃度不一的汞,但研究團隊發現某些物種在組織中累積的汞濃度更是格外驚人,譬如路易氏雙髻鯊,以及無溝雙髻鯊。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但已研究鯊魚長達25年的漁業科學家謝利・克拉克 (Shelley Clarke) 直說:「〔換言之〕,如果你真的擔心吃到汞,那根本完全不該吃鯊魚。」

肉品的錯誤或是籠統物種標示,會導致追蹤相關貿易的難度提升,進一步替鯊魚保育投下變數。賴伯恩擔憂道:「我們既無法精確掌握族群數量,也無從得知牠們的捕獲地點與棲息分布。凡此種種在在衝擊了極危物種,乃至非瀕危物種的監測與保育工作。」

這些研究為提升保育踏出第一步

瀕危鯊魚肉流入市面的過程錯綜複雜。研究人員從中鑑定出的部分瀕危物種,本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管制下。這項政府間協議專門規範物種的國際貿易,而根據相關規定,業者如果想要從海外進口這些受管制的魚類,必須取得相關許可才行。

然而,這些物種究竟是憑藉合法許可進入美國市場,或是在美國的水域合法捕獲,目前仍不得而知。

雅凱點出關鍵問題:根據美國《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像鯊魚這樣的瀕危海洋魚類,所享有的保護難以和瀕危淡水魚類、陸生與海洋哺乳動物比肩。唯有彌補這個法網漏洞,才能讓取締瀕危鯊魚販售於法有據。

「美國在保護海洋哺乳動物上成績斐然,但海洋魚類保育卻有待加強。」雅凱感嘆道:「現在該是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而這項研究對相關討論大有幫助。」

而這個問題也並非美國獨有。舉例來說,澳洲一項在2023年發表的研究就指出,受威脅的鯊魚物種就會在魚舖和炸魚薯條店以模糊的「魚片」(flake)之名販售。

該2023年研究的作者暨阿得雷德大學  研究助理艾希莉・沙拉德 (Ashleigh Sharrad) 指出:「世界各地鯊魚製品的錯誤標示率,與其他海鮮都有非常顯著的差異。類似的問題在南非、巴西、歐盟、英國、加拿大  及中國等地屢見不鮮。」

針對美國的現況,賴伯恩提出可行解方:「美國應強制業者在鯊魚肉上標明特定物種的資訊。」

「〔鯊魚物種錯誤與籠統的標示〕,實際上剝奪了消費者知情選擇的權利,也讓消費者無法評估風險、避開高汞物種,甚至連自己吃下什麼都不清楚。」她坦言:「我個人絕對不願意食用極危物種,從這個角度來看,現況確實害人不淺。」

 

延伸閱讀:巴西近海出現「古柯鹼鯊魚」,這是怎麼一回事? 完成「不可能的旅程」,鯊魚如何泳渡七千多公里?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