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專題報導

共 496 筆相關資料

生活變調:印尼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生活變調:印尼

生活變調 印尼 這波全球疫情填滿了某些墓園,也讓許多街道變得空無一人,不過並非全然如此。民眾還是會為了不可或缺的事物冒險出門:參加宗教節日、領取紓困物資。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穆罕默德.法德利 MUHAMMAD FADLI   印尼將開齋節的盛大返鄉潮稱為「mudik」,在這個假期當中,住在都市的印尼人會返回村莊及鄉下探望親人,不過疫情讓今年的開齋返鄉無法正常進行。印尼擁有全球最多的穆斯林人口,開齋返鄉潮的規模也極為龐大。 在沒有疫情的年代,隨著為期一個月的每日禁食結束迎來開齋節時,攝影師穆罕默德.法德利都...

切莫浪費此刻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切莫浪費此刻

切莫浪費此刻 疫情大流行提醒我們必須趕快停止傷害地球。它可以啟發我們預防迫在眉睫的氣候災難──只要我們能拒絕回到一切照舊的日子。 撰文:羅伯特.昆濟格 ROBERT KUNZIG 攝影:約翰.奇亞拉 JOHN CHIARA 這些圖像如何拍攝:約翰.奇亞拉打造出一個大暗箱,架在拖車上,然後開到各處去。暗箱可以直接在彩色負片上印出負片影像。   1858年春,就在南北戰爭爆發前三年,一位名叫約翰.T.米爾納的年輕工程師,策馬騎進了在阿拉巴馬州中北部阿帕拉契山脈最尾端的瓊斯谷。州長派他來規畫一條新鐵路。這些丘陵裡面埋藏著財富:州地質學家報告在瓊斯谷北邊有...

封城之痛:約旦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封城之痛:約旦

封城之痛:約旦 對住在約旦的大批難民來說,苦難連番而來。雖然他們大部分人都躲過了COVID-19,卻躲不過它導致的失業和貧困。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摩伊西斯.薩曼 MOISES SAMAN   剛開始時,政府幾乎把一切都關閉了,包括邊界、商業活動、學校,平民也不准上街。坦克與軍用卡車協助執行全天候的封鎖措施――毫無例外,就連上街買食物和藥品都不行。安曼位在山坡上,攝影師摩伊西斯.薩曼從他的廚房就可以聽到響徹全市的警笛回聲,是用於空襲警報那種。他跟家人一直待在家,後來宵禁開始放寬,僅限白天的規定時間內外出,而且只能為了政...

疫情的代價:貧窮蔓延全球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疫情的代價:貧窮蔓延全球

疫情的代價:貧窮蔓延全球 到了2020年底,預計全球大約還會多出1億人處於赤貧的狀態,每天靠不到1.9美元維生。另有數百萬人正陷入赤貧以上的貧窮門檻。各國持續的封鎖政策可能會讓這些原本已經很黯淡的預測結果,在2021年變得更糟。 資訊圖表:阿貝托.盧卡斯.羅培斯 ALBERTO LUCAS LÓPEZ  

貧富鴻溝:肯亞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貧富鴻溝:肯亞

貧富鴻溝:肯亞 COVID-19 在奈洛比四處伏擊受害者,不管是在富裕的住宅區,還是有數十萬人居住在擁擠條件下,特別容易受危害的非正式住區。 撰文:辛西亞.戈尼 CYNTHIA GORNEY 攝影:妮可.索貝奇 NICHOLE SOBECKI   來自肯亞首都奈洛比的報導,透過兩個人的觀點來看當地現況與疫情。 丹尼爾.歐溫諾.歐寇特:我的藝名是福多瓦克思。我是一名歌手、音效工程師、社區領袖,先前正在學習音樂製作。我有老婆跟一個兒子。你知道,我們有很多關於在基貝拉如何過活的故事可以講。我們透過音樂和藝術來說這些故事,我本來從事現場表演,會到奈洛比以外...

人性的考驗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0

人性的考驗

人性的考驗 COVID-19改變了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破壞了某些我們最珍惜的習俗。然而,隨著世界各地出現爭取社會公義的示威活動,COVID-19也提醒我們亟需處理社會中的不公義,並需要更妥善地保護我們之中最弱勢的族群。 撰文:菲利普.莫里斯 PHILLIP MORRIS 攝影:帕里.都克維奇 PARI DUKOVIC   不知怎麼地,露比.莫斯有了跪下祈禱的力氣。即使她的身體已因病毒而極為虛弱,她仍呼喊懇求上帝,救救她結髮32年的丈夫阿多佛斯.莫斯。 他的病情快速惡化。有位護理師剛從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的醫院打電話來,通知她雖然人工呼吸器全力運轉...

重新想像恐龍
科學與新知|
Oct. 01 2020

重新想像恐龍

重新想像恐龍 古生物學家運用創新的科學技術和最近發現的大量化石,正改寫我們對這些古代野獸的認識──從牠們的皮膚和羽毛顏色,到牠們如何成長、生活與演化。 撰文:麥克.格雷許科 MICHAEL GRESHKO 攝影:保羅.維佐尼 PAOLO VERZONE 繪圖:大衛.博納多納 DAVIDE BONADONNA 圖表:加百列.烏格托 GABRIEL UGUETO   冷颼颼的1月下午,蘇珊娜.梅德曼特站在倫敦一處湖岸邊,與一群恐龍對峙。 梅德曼特是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研究員,前來幫我導覽水晶宮公園,這裡從1854年就納入了全世界最早的恐龍公開展示。這些...

被偷走的人生
歷史與文化|
Oct. 01 2020

被偷走的人生

被偷走的人生 性販運是蔓延全球的禍害,讓數以百萬計的孩童無法脫身。兩名懷抱夢想的女孩──一名來自印度,另一名來自孟加拉──正是因此而被迫賣淫。 撰文:尤迪吉.貝特查吉 YUDHIJIT BHATTACHARJEE 攝影:絲蜜塔.夏瑪 SMITA SHARMA 關於本篇報導:為了保護被販運的女孩之隱私權,以及遵守印度法律關於性犯罪受害者身分保護的規定,文章不揭露這些女孩或其親人之身分。我們以故意模糊臉部的方式進行拍攝,並對某些影像進行修改,以隱藏突出的特徵。本篇報導中的兩名女孩皆使用假名。   莎薏妲和安潔莉被賣到同一間妓院之前,就跟一般少女沒兩...

拯救亞馬遜的大型猛禽
環境與保育|
Oct. 01 2020

拯救亞馬遜的大型猛禽

拯救亞馬遜的大型猛禽 科學家、巴西栗子採集者、地主和旅遊業者,正聯手幫助保護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鷹類之一。 撰文:瑞秋.紐威 RACHEL NUWER 攝影:凱琳.艾格納 KARINE AIGNER   這本該是一條捷徑。然而此刻,在深及腰部的拿鐵色水中,我在水下的原木間跌跌撞撞行走,並穿過黏糊糊的蜘蛛網,一路沿著巴西生物學家埃弗頓.米蘭達開闢出來的道路前行。在田野調查助理埃德森.奧利維拉臉朝下栽進一個充滿水的水坑後,一臺昂貴的相機就泡湯了,而攝影師凱琳.艾格納的前臂被黃蜂螫傷,傷口變得又紅又腫。 但若有人有意回頭,也只是想想而已。我們的任務太重要了。...

保育的力量
環境與保育|
Oct. 01 2020

保育的力量

保育的力量 以拯救海洋為目的的一項計畫擴大使命,以協助增加魚類資源並穩定氣候。 撰文: 甘迺迪. 沃恩 KENNEDY WARNE 攝影: 安立克. 薩拉 ENRIC SALA   2007年,安立克.薩拉因為厭倦了為海洋撰寫訃聞,而辭去他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教授職位。「我發現我的海洋訃聞寫得愈來愈詳細了。」他說。 與其浪費更多生命記錄死亡,薩拉決定在死神尚未揮刀的少數幾片海域,努力保護那裡的生命。 這些四散的殘存地點是海洋最後的荒野,相當於亞馬遜原始森林中最偏遠的地帶,它們尚未受到過度捕撈、汙染與氣候變遷的破壞。「我們必須去到那...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