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16 筆相關資料
蜂鳥會受甜甜的花蜜吸引,但牠們品嚐花蜜的方式卻令人意外。 這群有羽毛的朋友並不具備甜味的味覺受器,意思是蜂鳥應該根本嚐不到甜味才對。但一份最近發表於《科學》雜誌的新研究發現,蜂鳥已經改造了牠們的「鮮味」味覺受器,因此可以嚐到花蜜的甜味。 一隻紅喉北蜂鳥採食含羞草花蜜。攝影: George Grall,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蜂鳥的味覺之謎 蜂鳥的味覺之謎始於十年前,當時研究員首度發表了雞的完整基因序列。雞是第一種基因序列被完整排出來的禽類,而這份資料揭露了牠們的許多祕密。研究員驚訝地發現,雞並不具備甜味味覺受器。雞雖然不會覺得糖難吃,但牠...
宇宙中最早的恆星有可能比太陽還大數百倍。 SDSS J0018-0939是一顆質量不大的第二代恆星,但是它帶有宇宙第一代恆星的化學印記。這顆星球在照片中雖然顯示為白色,但若以肉眼觀看是橙色的。PHOTOGRAPH BY SDSS/NAOJ 撰文:Nadia Drake 編譯:胡宗香 天文學家在一顆古老的橙色恆星中,找到了可能是宇宙最初的恆星之一所留下的遺跡。這顆巨大恆星的質量可能是太陽的140倍以上。 這個發現在週四發表於《科學》期刊。數十年來的理論推測都認為最初的恆星中一定有一些的質量非常巨大,但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獲得可能支持這個理論的觀測結果。 數十億年前,當那顆太初恆星...
漁市場的黑鮪這幾年有越來越小的趨勢。(攝影:洪志仁) 撰文: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大魚的哀歌 2014年8月號國家地理雜誌中《大魚小傳》一文所介紹的「伊氏石斑魚」,雖然只產在大西洋,而不在太平洋和台灣,牠的體型大小也略遜於台灣原生種的「龍膽石斑(鞍帶石斑)」。但牠們已是所有硬骨魚類家族中體型最大,體重最重的魚類了。然而不幸的是只要體型大、壽命長、成熟年齡晚、繁殖率低、族群恢復力慢、肉質味美、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都最容易遭到人類的過度捕撈,最先成為瀕危的物種。譬如,全球最大的海洋素食動物「史德拉海牛」,在27年內即被捕殺殆盡。此外,被列入CITES(瀕臨...
撰文:Carrie Arnold 編譯:洪莉琄 在樹幹上蜿蜒前進的巨蚺。攝影:Pete Oxford, Minden Pictures/Corbis 一篇8月19日發表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的最新研究指出,當蛇在爬樹時,心裡想的是「安全第一」。 當蛇纏在樹上時,牠們會使用遠遠超過需要花費的力氣,不是只求別讓身體滑下去而已。研究學者認為,牠們的這個舉動是在要輕鬆上樹、還是要降低掉到地面的風險之間做出抉擇。 這篇研究的主要發表人:紐約西埃納學院(Siena College)的爬蟲學家葛雷格‧拜爾恩(Greg Byrnes)認為,雖然科學家對於蛇如何爬...
非洲侏儒和鄰近部族身上關係生長的基因組,並不相同。 像這些生活在烏干達布恩迪森林的巴特瓦人,一般成年人的身高比鄰近部族矮了幾公分。攝影:ANDREW AITCHISON, IN PICTURES/CORBIS 撰文:Carrie Arnold 編譯:洪莉琄 這不是蓋的,演化生物學者已對人類矮小身材的基因組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根據8月18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篇報告,這種被稱為「侏儒」的表現型,是在人類進化史中經過了數次發展而呈現的特徵。 在非洲中部的雨林裡,有幾個以...
撰文:Stefan Sirucek 編譯:向淑容 自然界中充滿了攀爬專家,但是大概沒有一種動物比壁虎更令人驚嘆了。 這種小小的爬蟲類當中有許多都是因為具有黏著力的腳趾而為人所熟知,黏黏的腳趾能讓牠們像蜘蛛人一樣爬上垂直的牆面、倒掛在天花板上,並且牢牢地抓住像玻璃那樣平滑的表面。 在這個特寫畫面中可看見大守宮複雜的腳趾構造。Photograph by Keller Autumn 壁虎的優異黏著力實在太驚人,科學家十幾年來都在努力複製這個機能,滿足人類日常事務用途,例如膠帶與膠水。 現在,一份發表於8月12日《應用物理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閃耀著寶藍光芒的台灣藍鵲。(照片:台北鳥會陳王時攝影) 撰文整理:潘佳修 閃耀著寶藍色羽毛的特有種保育類「台灣藍鵲」,通常居住在低海拔闊葉林地帶;近來越來越常在台北近郊公園、豪宅附近被發現。今年3月,位在市中心的台北植物園,更是前所未有的飛來一對台灣藍鵲爸媽築巢、育雛!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成立了台灣藍鵲研究團隊,持續監測這對在台北植物園的藍鵲家族動向。 林業試驗所鳥類研究員葛兆年指出,這對藍鵲共生了4隻幼鳥,目前4隻幼鳥已1個月大,成功離巢;牠們在市中心是否能順利長大,以及未來的動向,都需要密切觀察。 現在植物園可以看到4隻活蹦亂飛的幼鳥,加上1對親鳥。運氣好的話...
這種齧齒動物除了能找到地雷,還能協助偵測疾病。 訓練員 Ezekiel Mwakyonde 在坦尚尼亞莫羅戈羅的 APOPO 肺結核實驗室跟巨鼠「朱利烏斯」玩。攝影:James Pursey, APOPO 撰文:Katya Cengel,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魏靖儀 莫三比克馬普托 —– 不久前的某個星期五,在非洲南部的一間實驗室,塔力克(Tariq)正確地認出了六個含有結核桿菌的唾液樣本,結核病是世界第二致命的傳染病。 但塔力克不是什麼科學家。他是一隻實驗室老鼠 —– 說得更精確些,是一隻非洲巨鼠(...
紅色水泡眼 金魚養殖業者的標準就是要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在香港海洋公園的金魚館,水中閃耀著鮮豔的色彩和花俏的鰭、凸出的眼睛和怪異的身體。這絕不是你在園遊會上撈到、裝在塑膠袋裡帶回家的那種金魚。 但這種金魚與那種金魚都是同一個物種。金魚最早是由唐代中國的佛教徒所飼育,全部都是銀鯽(上)的後代。牠們長久以來都是「和平、友誼和好運的象徵」,海洋公園館員楊查理說。到了第10世紀,金魚成了備受珍視的寵物。到了16世紀,人們開始進行金魚育種──培育出不同的顏色、形狀、眼睛和尾巴。這項嗜好很快就傳到日本,接著再傳到歐洲。最早在1850年就已經傳到美國。 如...
(影片請以全螢幕觀賞,已獲得最佳體驗。) 新的「貓咪追蹤者」計畫能繪測出寵物貓在室外的行動。 你可曾想過,你的貓走出家門後都會溜到哪去? 「貓咪追蹤者」是一項新的群眾外包勘測計畫,它鼓勵主人為家貓套上GPS項圈,以監測牠們在街坊鄰里間——有時候更遠——的舉動。 專家表示,追蹤數據或許能幫助保育人士拯救貓咪所獵捕的野生動物,並且對貓咪行為有進一步的了解。 我們的寵物貓很慵懶,超過90%的時間都在睡覺,或者至少是躺著。但是只要一走出家門,牠們還是很愛到處閒晃。 「貓咪追蹤者」有個與其他動物追蹤計畫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任何在美國——現在也包括紐西蘭和澳洲——的人都可以參與。貓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