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地理新聞

共 516 筆相關資料

發現全世界最古老的藝術:50萬年前的鋸齒圖案
環境與保育|
Dec. 05 2014

發現全世界最古老的藝術:50萬年前的鋸齒圖案

我們的直立人祖先可能比我們原先所想的還要聰明而具有創造力。 刻在一片貽貝殼化石上的鋸齒狀線條,可能是幾何藝術最早的證據。PHOTOGRAPH BY WIM LUSTENHOUWER,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一個貽貝殼上的鋸齒狀雕刻線條,可能改寫科學界如何了解長久以來被視為人類獨有的能力之一:藝術創造力。 一直到現在,最早的幾何藝術證據都來自7萬到10萬年前。那些刮擦在南非洞穴岩石上的圖案,指向了「行為現代性」:也就是智人(Homo sapiens,現代人種)進入抽象與象徵的複雜世界的認知旅程。 但是,科學家在本週三宣布,針對印尼一處河岸發掘出來的貝...

目睹恆星雙胞胎誕生
探索與冒險|
Dec. 04 2014

目睹恆星雙胞胎誕生

超級電腦計算的理論模型,顯示兩條旋臂各從主星與伴星延伸而出,連接到環雙星盤;理論預測圖與ALMA觀測圖相符程度非常高。由日本法政大學松本倫明製作。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0億年前,我們的太陽(恆星)是怎麼形成的呢?現在透過天文望遠鏡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簡稱ALMA)我們可以觀察恆星雙胞胎如何長大了。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副研究員高桑繁久領導的研究團隊,藉由天文望遠鏡ALMA觀測,發現環繞於一對年輕原恆星L1551 NE周圍的微塵與氣體分子雲...

喵喵集:豹貓、虎貓、山貓、藪貓~族繁不及備載
環境與保育|
Dec. 02 2014

喵喵集:豹貓、虎貓、山貓、藪貓~族繁不及備載

小型和中型的貓科動物共有30種。 目前在這個群體中最為成功的是家貓。許多其他成員,尤其是最小型的貓類,都因棲地減少而面臨滅絕的危險。這些貓科動物包括鏽斑豹貓(印度和斯里蘭卡)、黑足貓(非洲)、南美林貓(智利和阿根廷)、小斑虎貓(南美洲)和扁顱貓(亞洲)。 比以上這些貓再大一些的貓科動物包括非洲金貓和東南亞的紋貓,非洲北部和亞洲南部的沙漠貓,以及來自南美洲的安地斯貓、喬氏貓和沙漠長尾虎貓。 中型貓科動物中體型較小的有分布在歐洲、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的野生貓類,大的有獵豹(非洲)和山獅(北美洲及南美洲)。這類貓科動物包括分布在美洲的五個物種(美洲豹貓、南美豹貓、獰貓、美國大山貓和...

海牛與人魚傳說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14

海牛與人魚傳說

在許多文化中,這種水生哺乳動物都曾被水手認為是海中的少女。 美國佛羅里達州藍泉州立公園(Blue Springs State Park)由於海水溫暖,成為愈來愈多海牛冬天的避寒之地。攝影: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 由於野外的美國海牛(American manatee)數量只剩不到 1 萬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牠們列為近危物種。海牛屬於水生哺乳動物「海牛目」(sirenia),這個目包含了三種海牛以及牠們在太平洋的親戚:儒艮( dugong)。 海牛目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草食動物,長久以來也是各種人魚傳說與神話的主角。以下是最有趣的一些故事。 「...

新發表物種「彩虹大臍蝸牛」,支持多元成家
環境與保育|
Nov. 28 2014

新發表物種「彩虹大臍蝸牛」,支持多元成家

彩虹大臍蝸牛,是師大研究團隊今年10月新發表的物種。此種蝸牛一次可生下20~30顆的卵,卵殼可能因富含碳酸鈣而比較硬。圖片提供:黃致維。 台灣東部有種緩慢爬行的蝸牛,最近被確認為新物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將牠命名為「彩虹大臍蝸牛」Aegista diversifamilia,是台灣特有種。「彩虹大臍蝸牛」分布在蘭陽溪以南的低海拔森林,這次的樣本是在花蓮崇德隧道附近的森林被發現。新種蝸牛的研究已經在2014年10月發表在《ZooKeys》期刊中。 支持多元成家 師大生命科學系博士候選人黃致維說,名稱由來是因為團隊在撰文期間,世界各地正好都在為婚姻平權努力,...

專家:《侏羅紀世界》的恐龍……落伍啦
環境與保育|
Nov. 28 2014

專家:《侏羅紀世界》的恐龍……落伍啦

過時的恐龍讓電影預告中提到的科學「漏氣」了。 科學家說,最新一集《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中的恐龍沒有隨著時代換上新樣貌,和第一集(如圖)沒兩樣。Photograph by Murray Close, Getty Images 許多人都愛看恐龍電影,不過古生物學者對於《侏羅紀世界》倒是有幾點牢騷。本片為一系列恐龍電影的最新作品,而科學可信度曾經是這個系列的一大賣點。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是1990年代相當熱門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系列電影的最新續集,電影預告於本週發布(中文版),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才 一天就衝破了千萬大...

怪異動物問答集:草食動物怎能長得這麼大隻?
探索與冒險|
Nov. 27 2014

怪異動物問答集:草食動物怎能長得這麼大隻?

草食動物直接從源頭取得能量,因此能長得比肉食動物更大。 肉食動物也許位居食物鏈頂端,但草食動物的體型通常比較大。牠們是如何長到這麼大的? 這要解釋起來很複雜,但簡言之,草食動物吃得很多,而且比較靠近食物鏈底層,因此可取得的能量也比較多。 以麋鹿(moose)為例。麋鹿是體型最大的鹿,生活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北部。在北美東部的原住民語言阿岡昆語(Algonquin)中,「麋鹿」的意思是「吃樹枝者」—— 以一種能長到 820 公斤的哺乳動物而言,這樣的名稱實在不夠威猛。 但已退休的野生生物學家 Vince Crichton 說,這名字倒是反映了麋鹿讓吃下...

罕見的鮟鱇魚種首度被拍下影片
環境與保育|
Nov. 27 2014

罕見的鮟鱇魚種首度被拍下影片

一隻罕見的深海鮟鱇魚在被捕獲後存活下來,如今在擁有特殊裝備的實驗室中接受研究。   擁有血盆大口和針尖般利齒,表情有點像受到驚嚇的黑犀魚(也稱為黑鮟鱇),似乎生來就是為了生活在鎂光燈下。 事實上,上週就有一隻黑鮟鱇母魚一躍成為鏡頭焦點。研究人員在11月17日拍到了這隻罕見鮟鱇魚的影片,這是第一次有人拍到這個物種活生生的模樣,而且還是在牠的自然棲地中,也就是加州中部外海。 在蒙特雷灣峽谷中,一個團隊使用遙控載具(ROV),在大約580公尺深處拍到了這隻身長9公分的鮟鱇魚。團隊中的科學家成功捕獲這隻魚並將牠帶到水面上,並未危及牠的生命,至今仍持續觀測中。 蒙特雷灣水...

海星「融化」之謎
環境與保育|
Nov. 26 2014

海星「融化」之謎

美國和加拿大西岸的海星罹患了一種可怕的消耗性疾病,罪魁禍首是一種病毒。 有很多種海星都死於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圖中這個橘色的蝙蝠海星(bat star)就是其中之一。攝影:Norbert Wu, Minden Pictures/Corbis 過去一年半來,有個殺手逍遙法外,在北美西岸各處殺死了數以百萬計的海星。它每掃過一個區域,曾經散落海底的海星就變成一灘灘白色的黏液。 研究員上週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報告,這無聲的殺手似乎是一種小病毒(parvovirus)—...

動物感知世界的四種奇異方法
科學與新知|
Nov. 25 2014

動物感知世界的四種奇異方法

螃蟹、蝴蝶、蛇、章魚等動物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 蒼蠅的唇瓣(即昆蟲的嘴唇)和跗節(也就是昆蟲的腳)上都長了具有化學感覺功能的毛。Photograph by Martin Gallagher, Corbis 人類在用鼻子嗅聞氣味時,會迅速地將一陣空氣吸入鼻孔,讓它覆滿我們鼻腔中的化學受器。但是章魚、蝴蝶和一些其他動物並不像我們一樣有鼻子。牠們演化出了其他方式來感知自身周圍的世界;有些方式還相當奇妙。 舉例來說,如果你仔細觀察黃色食草蟹(Hemigrapsus oregonensis),是不會看到任何類似鼻子的器官的。然而這並不代表這種動物沒有嗅覺。「嗅覺對大多數的...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