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標籤

#ai

共 25 筆相關資料

AI的許諾與威脅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的許諾與威脅

撰文:李永適   不久之前公布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霍普菲爾德與辛頓,讓許多人備感意外。幾天後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位開發出用於蛋白質分析與設計AI模型的科學家,貝克、哈薩比斯與瓊珀。這再度證明AI如今是顯學中的顯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未來科技與知識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AI可能帶來災難的警訊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委託的一份報告,在訪問了超過2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指出,人工智慧的超快速發展在最壞的情況會「對人類物種造成滅絕等級的威脅」。去年,超過350位AI領域的企業領袖、研究者與工程師在一份公開信中也做了類似...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人工智慧對人類世界的改變不是即將發生,而是已經發生。而且帶給科學的可能性,說不定比我們想像中更奇妙,也更人性化。 運算科技的突破性發展,一夕之間賦予研究者新的能力,挑戰新的問題或解答古老謎團。位於這場革命核心的是各種複雜科技:機器學習、高等演算法、自然語言處理、類神經網路。這個領域的先驅正利用這些工具,重塑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重塑了我們對人工智慧可實現之事的想像。 其他內容:透過影像一窺AI令人驚訝的起源和它不可知的未來,另有專家回答這個重大時代最棘手的一些問題。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顱骨打開了,時間分秒必爭。手術室內的醫生現在多了一種看...

AI的演化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的演化

AI系統的變化速度與用來執行AI的硬體變化一樣快。70年前的初始版本能穿越迷宮,今日的可以執行天文運算。到了明日,誰知道呢?   早期類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今日是AI的發展前沿,但其實源於數十年前就出現的一個想法。最早的一個原型是隨機神經模擬強化計算器(SNARC),由電腦科學家馬文.閔斯基創建於1951年。這套電路由真空管、電阻器、電容器組成,模擬一個神經元,與其他39個神經元共同在一架平臺鋼琴大小的網路內運作。每一個節點所做的運算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決策。SNARC能運用這樣的計算能力解開電腦化迷宮問題。 最新的類神經網路有幾千億個互連節點,能解決非常複雜...

AI破解古代世界失落的謎團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破解古代世界失落的謎團

有了新工具相助,學者忽然能夠閱讀長年來認為一打開就會粉碎的莎草紙卷。科技突破也許能改寫歷史。 撰文:大衛.蒙哥馬利 DAVID MONTGOMERY   在2023年的春天,大學生路克.法瑞托開車前往SpaceX的德州星際基地實習的途中,被一個播客節目吸引住了。主持人介紹了一場目標大膽的競賽:閱讀2000年前的卷軸手稿,但不能實際攤開卷軸。這份手稿是一套莎草紙卷軸的一部分。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夷平羅馬古城龐貝和赫庫拉尼姆。卷軸被掩埋在地底碳化,用手攤開就會碎成粉屑,湮沒原本記載的訊息。參賽者若能想到辦法利用機器學習讀到手稿內部,將可共享超過100萬美元的獎金...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動物都在說些什麼?研究者終於開始打造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了。 撰文:安娜.皮爾 ANNA PEELE   那是2020年5月的某一天,普拉尤莎.夏瑪正大費周章地分析資料,希望從中找出模式,為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會議做準備,而這也不是普通的資料集――這個資料集始終無法解讀,裡頭包含十年來所收集、抹香鯨用於溝通的喀答聲,足有數千小時之久。 夏瑪是鯨豚翻譯計畫(CETI)的一員。用研究團隊的話來說,這項計畫希望理解「鯨魚在說什麼」。目標單純明確,但困難度超乎想像:CETI要翻譯的是非人類的溝通內容。因此夏瑪與團隊伙伴也招募了非人類的盟友:一個基礎AI程式,協助他...

AI協助預測自然災害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協助預測自然災害

測繪地底世界的研究員已愈來愈了解地震波的移動方式──以及潛藏危險之處。 撰文:羅賓.喬治.安德魯斯 ROBIN GEORGE ANDRES   加州地底藏著一座斷層迷宮。所謂斷層,是大塊岩石沿著彼此的側面、上方、下方滑動或彼此擠壓的地方。它們用指甲生長的速度移動,直到最後劇烈搖晃,地面也跟著震顫。破壞力強大的地震無可避免會晃動加州。沒有能防止地震來襲的方法,但了解地震容易發生的地點和地震可能釋放的力量,代表地方居民可以預先準備。 換句話說,減輕這些未來災害的最佳方法,是繪出地底世界的地圖,標出每一道斷層並監測斷層活動。 為了創建這樣的地圖,研究人員在地表...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AI 真的有「智慧」嗎?一場探索智慧本質的思辨之旅

  我們該如何獲得智慧? 當心中有疑問時,你會怎麼做?現在有個新選擇:只要點開對話框、輸入問題,AI 機器人就會給出一連串解答。我們常用「人工智慧」稱呼 AI,但你是否想過,AI 真的有「智慧」嗎?「智慧」到底是什麼?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歐美研究所蔡政宏研究員,讓我們一起透過哲學思維,了解「智慧」的本質,反思 AI 對人類的威脅與因應之道。

AI發現黑洞也能觸發超新星!?
科學與新知|
Aug. 19 2025

AI發現黑洞也能觸發超新星!?

超新星事件成因除了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前最後放出的光芒,近期由美國哈佛和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 (CfA) 和麻省理工學院 (MIT) 領導的團隊利用AI發現,恆星旁的伴星也能觸發超新星爆炸。只不過,這顆伴星竟可能是一個黑洞!相關論文於8月13日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這個奇怪的超新星爆炸事件編號為SN2023zkd,是由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在2023年7月所發現。ZTF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線波段探測亮度迅速變化的瞬變天體,例如超新星、伽馬射線爆、中子星合併...

童言童語知多少?語言學家如何研究兒童語音發展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童言童語知多少?語言學家如何研究兒童語音發展

  落風、臭奶呆~可愛發音藏著哪些秘密? 在動漫《蠟筆小新》中,5 歲的小新常因為發音錯誤,在大人面前鬧出笑話。現實生活中,學齡前兒童適逢口語發音逐漸成熟的階段,有哪些發音類型最容易出錯?哪些聲調組合的錯誤率最高?為了分析兒童語音習得的軌跡,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曾淑娟研究員,展開以語料庫為本的兒童語音評估研究,成果可用於設計評估兒童語言發展的指標、訓練自動語音評估 AI 模型,協助篩檢可能有語言發展問題的孩子。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科學與新知|
Apr. 02 2025

氣候預測能準確預警乾旱嗎?從古代天象觀測到 AI 氣候模式

2021 年,臺灣面臨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場乾旱影響各大電子廠的生產,讓許多企業面臨停工的危機,還導致南部地區多次出現限水的情況。全球暖化問題的加劇帶來了頻繁的極端災害,對於短期氣候變動的預測也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那麼,從短期的天氣到長時間的氣候該如何預測?氣候災害事件是否能提前警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請他為我們解讀氣候預測的關鍵。 古代傳說到現代科學 氣象預測的演進 人類預測天象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人運用天文觀測來預測氣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自古相傳畢星掌管雨水,一向推崇《詩經》的孔子見月亮接近...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