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標籤
共 133 筆相關資料
撰文:李永適 攝影:唐.佩提特、巴巴克.塔夫雷什 DON PETTIT AND BABAK TAFRESHI 作為一個天文迷,我覺得在晴朗無光害的夜空下仰望滿天星斗的感受是最美好的體驗。 當透過望遠鏡觀測或拍攝肉眼捕捉不到的星雲、星團或星系,當認知到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恆星之一,而銀河系只是幾千億個星系之一,我們自然對宇宙的浩瀚感到驚奇與敬畏,進而更加對自己的存在產生好奇與慶幸。 若真要說還有什麼能超越對星空的仰望,那應該是從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國際太空站上觀看地球與太空了吧。 本期雜誌裡,我們同時完整呈現了這兩種獨特的體驗。在〈俯瞰與...
撰文:李永適 查爾斯·費希曼在本期雜誌的封面故事《月球爭霸戰》中說道:「我們對月亮的著迷與喜愛,都來自那份驚奇感。」這篇報導圍繞著現階段人類重返月球的競賽,以及我們將在那裡建造什麼。 月亮成為人類嚮往的目標,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它是夜空中最顯眼的天體,日復一日地升起與落下,盈虧變化,從我們年幼時就激發無限想像與驚奇。 從現在到2030年,至少有84次登月任務計畫正在開展,其中以NASA的阿提米絲(Artemis)任務最突出,這些任務有的是由國家執行,有的則來自私人企業。 《國家地理》雜誌正與NASA合作參與阿提米絲2號任務(Art...
撰文:李永適 攝影:布麗塔.賈辛斯基 BRITTA JASCHINSKI 我們在本期雜誌報導了以鑑識科學偵查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新方法。但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目前到底有多嚴重?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2024年《世界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2015到2021年間全球共查獲1300萬件走私物品,重量高達1萬6000公噸,並涉及4000個物種與全球162個國家。 在受影響的動物中,走私的前三大類動物是犀牛、穿山甲及大象,此外還包括鰻魚、鱷魚、鸚鵡、烏龜及陸龜、蛇類、海馬等動物。報告也指出,在調查內的1652種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有40...
為什麼我們總是以貌取人?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人類演化需求帶來的根深柢固的能力。生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就主張,人類的視覺感官提供了許多我們自己難以察覺的豐富意義,讓我們能快速判斷如何與環境與他人進行互動。 心理學家進一步指出了幾種影響我們對外貌判斷的特徵,例如不對稱的臉孔會被視為是低健康度的表現;娃娃臉會讓人覺得此人誠實、天真;憤怒的表情讓人想要迴避,友善表情則讓人想要親近;與我們類似的面孔會帶來好感,而與我們不同的面孔則引發負面情緒。 神經學研究甚至發現,異常或陌生的面孔會激發腦部的杏仁核活動。杏仁核是人腦處理威脅反應的器官,這說明這種對面孔的情緒反應有生理學上的根源。 ...
撰文:李永適 多年前讀過一本小說,描述某毒品大亨為了長生不老,複製了許多個自己,需要時便加以「收割」,用以替換老化的器官。這本多次獲獎、中文翻譯為《蠍子之家:複製人崛起》的科幻小說,作者是南茜‧法墨,她在書中描述了一個被複製出來的孩子如何生存並尋找自我的故事。其中對器官移植的描述,雖駭人聽聞,但既然技術手段存在,也就並非不可能發生。 好在如今新的醫療技術或許能讓我們免於這種夢魘。我們在本期雜誌中報導了異種器官移植的最新發展。美國一家生技公司在去年完成了首例將豬腎成功移植給人類的手術。關於這項醫療科技各種先進基因處理的手段,請閱讀這篇報導。 臺灣腎臟病罹病比率一向在全球名列...
撰文:李永適 每年5 月,在我們的「祕密生活」系列專題中,我們會深入報導一個神奇的動物種類,探索牠們為何如此特別、為什麼值得我們此刻關注。今年,我們聚焦於《國家地理》長久以來的最愛:企鵝。 企鵝是一種奇妙而且極端的生物,牠們在陸地上身形笨拙,但一入水則極度靈巧。我有幸在12 年前與國家地理攝影師法蘭斯‧ 藍汀一同前往南極洲,親身見識這種令人讚歎的鳥類。我還清楚記得,南極企鵝搖搖晃晃地蹣跚漫步,大群阿德利企鵝排著隊從高高的冰崖向海中跳下,巴布亞企鵝認真餵哺體型已經與自己差不多的幼雛,以及牠們以極高速度在海面飛躍的身形。這絕對是我此生的旅遊歷程中,最為難忘的記憶。然...
撰文:李永適 已經137 歲的《國家地理》雜誌自然是一本有歷史的雜誌。這段歷史開始於1888 年,33 位高瞻遠矚的社會菁英決定成立一個組織來「增進與普及地理知識」。國家地理學會因而誕生,在未來一百多年中造成深遠影響的《國家地理》雜誌,正是這個學會的會員刊物。 這本雜誌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對探索和科學的持續支持與關注,並通過報導對世界做出正面影響。 因此本期雜誌我們實現了一個新想法,就是在今日世界當中,選出33 位延續國家地理精神、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的人物。這33 人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您或許聽過,有些可能完全陌生,但是他們各自在不同領域中挑戰不完美的現況,從氣候變遷到生...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我們的讀者在每期的雜誌裡幾乎都能看見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導。如果您喜歡這類報導與攝影,本期的雜誌應該能算是一場豐盛的饗宴了。 馴鹿是北極圈數量龐大的哺乳類動物,也是許多原住民族賴以維生物種。然而自19世紀末,北美洲自由遷徙的馴鹿群數量大為減少,促使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亞及挪威引入數百隻馴鹿。加拿大政府得到啟發,在1929年發起了一個更大規模的馴鹿引入計畫,購買了將近3500頭馴鹿,以5年時間由阿拉斯加移往西北領地。如今這群馴鹿數量增加至近6000頭,並將交給原住民社群管理,讓他們可以自給自足。我們報導了...
撰文:李永適 近幾年在不同的自然史博物館參觀時,不只一次遇上人類演化的展區封閉調整中。這不全是巧合,而是隨著新科學證據的出現,人類演化的系譜樹也必須不斷調整。其實,如果博物館沒有在最近幾年更新人類演化史的陳列,你幾乎可以確定這個展覽不會呈現關於人類演化最新的科學理論。 古人類學的難處在於理論需要建立在化石證據上,而人族的歷史以地質時代的尺度來說如此之短,遺骸保存成化石的機會如此之小,使得至今古人類演化史仍建立在有限的化石證據上。所幸近年來新證據不斷出土,讓我們能夠拼湊出更多細節,發現人類演化史比我們原來理解的更加複雜,人類演化的圖譜也就隨著我們理解的增進而發生變...
撰文:李永適 在本期雜誌裡,我們深入報導了堅忍號沉船發現的過程。 堅忍號是1914年英國探險家恩斯特‧沙克爾頓組織的南極探險隊搭乘的木製帆船,在1915年1月就因船在南極洲海岸被海冰困住被迫棄船,同年11月,因為船身被浮冰擠壓破裂而終告沉沒。 沙克爾頓率領的28人探險隊是要挑戰人類首次橫越南極洲大陸,但最終功敗垂成。然而他克服各種困難,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將所有隊員安全救回,成為後世領導統御的典範,反而因此名留青史。後人稱沙克爾頓的探險為「最成功的失敗」。也因此,這艘沉船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這艘船在南極洲的冰下塵封超過百年,一群沉船獵人憑藉現代科技以...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