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標籤

#科技大觀園

共 35 筆相關資料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科學與新知|
Sep. 29 2025

冰河時期的海底記憶:沙錢海膽化石揭開臺灣遠古海洋祕密

數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臺灣的海邊是什麼模樣?或許跟你現在看到的陽光沙灘很不一樣。那時的臺灣,氣溫比現在冷得多,海平面也低了許多。而一片片圓扁如餅、有些身上佈滿神秘「月孔」的海洋生物,竟然在當時的臺灣海底熱鬧生活著!牠們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沙錢海膽(Scaphechinus mirabilis)。 這種冷水型海膽現在大多只住在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北方的冰冷海域,但牠們的「化石」卻能在現今屬於熱帶及副熱帶氣候的臺灣被發現。這些沉睡在砂土深處的沙錢海膽化石,正悄悄地告訴我們:臺灣的遠古海洋,藏著冰河時期的秘密!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的林日白副教授指出,這些化石不只是...

炭之呼吸,淨化與重生:生物炭如何幫助城市變得更綠、更韌性
科學與新知|
Sep. 05 2025

炭之呼吸,淨化與重生:生物炭如何幫助城市變得更綠、更韌性

有一種神奇的材料,看起來黑溜溜、毫不起眼,但放入水中可淨化水質,放入土中可以改善土壤,放入建材中還可以捕捉二氧化碳,這就是備受期待的新材料「生物炭」。但如果不仔細把關生產過程,生物炭反而可能成為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幫凶。如何讓生物炭生產更綠色友善,讓它發揮「炭之呼吸」的最大潛力?一起來瞭解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吳容銘教授的研究發現! 可以抓住二氧化碳,又能行「炭之呼吸」的生物炭 生物炭(Biochar)是一種特殊的木炭,其生產原料為有機生質材料(biomass),例如林業或農業的廢棄物,在高溫(450-550°C)下進行熱裂解(pyrolysis),即低氧或缺氧下的...

從黑潮找電力,從鯨豚找答案 能源轉型走向海洋
科學與新知|
Aug. 07 2025

從黑潮找電力,從鯨豚找答案 能源轉型走向海洋

在臺灣東岸約30公里處,一股源自菲律賓東方、跨越西北太平洋的強大暖流,宛如海中高速公路,因其水色深沉如墨,得名黑潮(Kuroshio)。 黑潮沿著臺灣東部急遽下沉的海底地形北上,不僅流速驚人(可達每秒1~1.5公尺以上),方向也極為穩定,而且全年無休、日夜流動,儼然是一座未被開發的海洋發電寶庫。如果能有效攫取這股能量,黑潮有望成為臺灣穩定且持續的「基載電力」來源,為未來能源轉型揭開新篇章。 不過,和這條洋流一起生活的,還有悠游在黑潮中的鯨豚。鯨豚作為海洋裡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哺乳動物,不僅擁有高度保育價值,更被視為洋流區域生態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難道這又將是一場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育的取捨...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科學與新知|
Jul. 05 2025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炎炎夏日,當我們準備迎接陽光、走向戶外時,就會直覺拿起防曬乳仔細塗抹。這不僅是為了防止曬黑或老化,更是為了抵禦紫外線帶來曬傷、甚至是皮膚癌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有數萬人因過度暴露於紫外線而失去生命。 而對抗紫外線有兩種基本方法: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 ● 物理性防曬就像為皮膚穿上一層反光背心,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鈦與氧化鋅,它能直接將紫外線反射、散射出去,保護皮膚不受侵害。 ● 而化學性防曬,則像是佈滿在皮膚上的無數個「能量轉換海綿」。它們會先將紫外線「吸收」進來,再巧妙地轉化為無害的熱能釋放掉,從而達成防護效果。 由於...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科學與新知|
Jun. 19 2025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提到「真菌」,你腦海中第一個畫面是什麼?是餐桌上美味的香菇、杏鮑菇,或是中藥行裡的靈芝、冬蟲夏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食用或藥用需求而相對熟悉的種類。它們有的可以直接在市場買到,有的則透過生物科技的加持,以膠囊、飲品或是抽出物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在廣告加持下,一般大眾也非常熟悉。 然而,一旦我們踏入真正的森林,真菌就彷彿變成了「角落生物」。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傅春旭研究員,一位長年埋首真菌研究的學者形容:「大自然中的森林真菌,即使再大型的真菌、所謂的菇類,也都只能算是角落生物,因為這些菇類,都是低調、安靜地窩在各自的生態環境中,如果沒有特意觀察,不太能勾起路過民眾的視線,但是一旦...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科學與新知|
Jun. 12 2025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世界上的昆蟲千奇百怪,有些特別討人喜愛。臺灣的昆蟲愛好圈中,臺灣特有種「紅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swinhoei Bates, 1866)便是一大明星,許多人被其獨特的色澤吸引,成為萌寵。在學者眼中,牠們更是探討演化、遺傳交流、族群分化與適應的寶貴材料。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科學與新知|
May. 07 2025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魯肉飯、茶葉蛋、再來杯珍奶!臺灣常見的豬肉、雞蛋、牛奶等食材,大都來自養殖的動物,源源不絕滿足人類的需求。當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時,動物福祉卻時常被大家忽略。像是炎熱的夏日時光,能否也讓動物過得舒適?但是,畜牧動物過得更好,對人類也有益處嗎? 飼養動物獲取資源,也要注意動物的福祉 林怡君助理教授是動物福祉的專家,她任職於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她解釋,「動物科學」衍生自過往的畜產領域,包括飼養動物的育種、篩選、飼料、健康,以及肉乳蛋等相關產品加工,都是動物科學涵蓋的範圍。 「獸醫」是針對動物的醫學,和動物科學密切相關。獸醫專注於疾病診斷、治療、藥物使用等,林怡君老師解釋,假...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科學與新知|
Apr. 23 20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萌寵影片療癒人心 不管你是貓派還是狗派,每天閒暇之餘只要刷刷網路上毛孩們的日常生活,一整天的疲憊就消失了,連牠們打哈欠、伸懶腰的表情都不想錯過,恨不得把這些寵物的 24 小時全部存在手機裡。 但現代人工作繁忙,有時連好好陪毛孩的時間都沒有,記錄這些平凡日常的成本實在太高了,更何況拍完後還要整理、剪輯、調色!身為愛寵物如癡的家長們肯定也不想放過那些可愛的日常瞬間,要是能有一個機器隨時跟拍這些好動的孩子,該有多好?最好還能自動把影片剪輯好,只要負責欣賞就好了? 這麼好康的事情,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喔!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環境與保育|
Apr. 10 2025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氣的觀察從未停歇。早期的氣象預測依賴肉眼觀察與經驗,古人透過雲層形態、風向變化推測風雨。然而,隨著科學進步,氣象學逐步從直覺判斷轉向科學測量。氣壓計、溫度計的發明,以及地面觀測站的建立,讓人類對氣候變化的理解更加具體而精確。 然而,這些傳統方法仍有局限,難以即時掌握大氣的細微變化。暴雨經常來得突然,預測準確度也受到測量技術的限制。直到 20 世紀中葉,雷達技術的發展,讓氣象觀測進入全新的階段,使人類能夠更有效地監測降水的強度、範圍與移動路徑。 雷達究竟如何「看見」雨?它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關鍵變化?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雷達的發展歷史、運作原理,以及它如...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科學與新知|
Mar. 16 2025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提出「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臺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112 – 115 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臺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無所不在的「晶片」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使得半導體產業上下游更需群策群力,加速規劃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解決之...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