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Oct. 27 2025

想在漆黑深海中活命?來一面帶刺盾牌吧!

  • 一尾鰺科(Carangidae)的條鰭魚與有管海葵(Cerianthidae,也稱「角海葵」)幼生同游的畫面。 LINDA IANNIELLO

    一尾鰺科(Carangidae)的條鰭魚與有管海葵(Cerianthidae,也稱「角海葵」)幼生同游的畫面。 LINDA IANNIELLO

  • 與有管海葵浮浪幼蟲(planula larva)共游的圓鯧魚(Nomeidae)稚魚。有管海葵是屬於角海葵目(Ceriantharia )的海洋生物。 LINDA IANNIELLO

    與有管海葵浮浪幼蟲(planula larva)共游的圓鯧魚(Nomeidae)稚魚。有管海葵是屬於角海葵目(Ceriantharia )的海洋生物。 LINDA IANNIELLO

  • 與群體海葵(Zoanthid,也稱「菟葵」)幼體相伴的烏魴科(Bramidae)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群體海葵(Zoanthid,也稱「菟葵」)幼體相伴的烏魴科(Bramidae)稚魚。 LINDA IANNIELLO

  • 與管海葵浮游幼生共游的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管海葵浮游幼生共游的稚魚。 LINDA IANNIELLO

  •  咬著小型淡黃色海葵幼生的革魨屬(Aluterus)稚魚。 RICH COLLINS

    咬著小型淡黃色海葵幼生的革魨屬(Aluterus)稚魚。 RICH COLLINS

  • 與帶著蟲黃藻(Zooxanthella)的珊瑚幼生在一起的烏魴科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帶著蟲黃藻(Zooxanthella)的珊瑚幼生在一起的烏魴科稚魚。 LINDA IANNIELLO

1

夜間水下攝影捕捉到魚兒帶著水母和海葵的身影,牠們或許正在尋求這些刺絲胞動物的庇護。

一尾鰺科(Carangidae)的條鰭魚與有管海葵(Cerianthidae,也稱「角海葵」)幼生同游的畫面。 LINDA IANNIELLO

一尾鰺科(Carangidae)的條鰭魚與有管海葵(Cerianthidae,也稱「角海葵」)幼生同游的畫面。 LINDA IANNIELLO

在夜幕的襯托下,漆黑的海水中有尾鯧魚似乎正吹著一顆口香糖大泡泡?但湊近一瞧,原來從魚嘴中探出身子的是一隻海葵寶寶。

雖然差點讓人下巴掉下來,但這只不過是魚類與海葵諸多互動的冰山一角。科學家發表在《魚類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上的最新研究中,記錄了更多讓人歎為觀止的例子。在夜間進行的潛水活動俗稱「黑水潛水」(blackwarter diving),而在黑水中拍攝的影響,揭開了這些幼魚是怎麼和暗藏危機的海葵往來,甚至將牠們隨身攜帶、當成盾牌使用。

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行為或許能讓體型較小的魚兒逃過成為掠食者晚餐的命運。位於格洛斯特角(Gloucester Point)的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s)魚類學家、研究主要作者加布里埃爾.阿方索(Gabriel Afonso)表示:「在開放的海洋中,你得想辦法保護自己。」他認為,這些魚與海葵之間建立的緊密關係,可能是魚類將脊椎動物當作「擋箭牌」的全新案例。

與有管海葵浮浪幼蟲(planula larva)共游的圓鯧魚(Nomeidae)稚魚。有管海葵是屬於角海葵目(Ceriantharia )的海洋生物。 LINDA IANNIELLO

與有管海葵浮浪幼蟲(planula larva)共游的圓鯧魚(Nomeidae)稚魚。有管海葵是屬於角海葵目(Ceriantharia )的海洋生物。 LINDA IANNIELLO

科學家之所以會想到要從潛水員的相片中蒐尋這類行為,源自夏威夷科納(Kona)海洋生物學家暨獨立研究員夫.米利森(Jeff Milisen)的一次奇遇。

2015年,米利森在科納外海潛入黑水時,目睹一尾魚用腹鰭抱著顆球狀物體,但當時誰也認不出這些生物的真實身份。米利森表示,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共處並不稀奇,但眼前這般光景特別古怪。他將拍攝下來的照片傳給同為此次研究作者的戴夫.約翰遜(Dave Johnson)──遺憾的是,約翰遜在研究發表前便與世長辭。

傳統上,科學家都是先將魚類捕撈上岸後才接著著手研究,但與未參與此次研究的米利森指出:「只要把臉埋進水裡、睜開雙眼看看四周,就能得到數不清的資訊了。」

為了完成這項研究,約翰遜、阿方索及同事們蒐集了其他黑水潛水員在2018年10月到2023年8月間拍攝的黑水攝影。

黑水潛水員在夜幕下潛入海洋,用手電筒或其他光源照亮水中世界、拍下受光芒吸引前來的生物。這些入鏡的生物大多相當迷你,大多不到2.5公分。米利森形容:「眼前的場景讓人彷彿置身上古的原初之海一般。」

阿方索團隊檢視了水肺潛水員在佛羅里達與大溪地外海、水深約8至15公尺處拍攝的照片。其中一張相片拍到了一尾銜著鵝黃色海葵幼體的單棘魨(Monacanthidae);另一張相片則捕捉到幼年鰺魚(Carangidae)游近幼小海葵的瞬間;在不同場景中,一尾幼年圓鯧魚(Nomeidae)也展現了類似的行為;還有一尾烏魴魚(Bramidae)似乎以魚鰭輔助、騎坐在另一種生物身上──這團膠狀的生物是某種珊瑚蟲,和海葵一樣也是刺絲胞動物的一員。

與群體海葵(Zoanthid,也稱「菟葵」)幼體相伴的烏魴科(Bramidae)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群體海葵(Zoanthid,也稱「菟葵」)幼體相伴的烏魴科(Bramidae)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管海葵浮游幼生共游的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管海葵浮游幼生共游的稚魚。 LINDA IANNIELLO

 咬著小型淡黃色海葵幼生的革魨屬(Aluterus)稚魚。 RICH COLLINS

咬著小型淡黃色海葵幼生的革魨屬(Aluterus)稚魚。 RICH COLLINS

牠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研究團隊推測,在無處藏身的遼闊海域,這些小魚或許正藉著海葵來保護自己。成年海葵身上帶有刺細胞,而部分海葵幼體或多或少也帶有毒性。以鰺科魚為例,潛水員注意到,這條魚似乎刻意讓海葵擋在自己與潛水員之間。阿方索解釋:「我們的理解是,魚躲在海葵身後,把海葵當作屏障。」

對科學家來說,魚類徘徊在刺絲胞動物身旁並不是什麼新聞,這點在水母身上尤其常見。並未參與此次研究的澳洲荷伯特(Hobart)塔斯馬尼亞大學魚類生物學家傑夫.萊斯(Jeff Leis)表示,科學家經常觀察到魚群在水母身旁游來游去、甚至藏身在觸手之間。此次研究的作者們就曾在2025年2月《海洋科學基金會期刊》(Journal of the Ocean Science Foundation)上,發表了魚叼著水母的照片;某些魚類甚至會模仿水母的外形。不過萊斯指出,由於這次的研究只報告了少數物種,因此魚類與海葵在開放海洋中的互動有多普遍仍是未知數。

此次研究的作者也提出另一種可能:這些小魚或許能協助海葵擴散遷移。但基於稚魚的游泳能力介於被動漂浮與主動游進之間,米利森對個說法抱持懷疑:「不管怎麼樣,幼魚游得既不好、也不遠。」就算魚兒確實助海葵擴散一嘴之力好了,對海葵而言搭這個便車也未必有益,反而可能被帶離理想的產卵地點。

與帶著蟲黃藻(Zooxanthella)的珊瑚幼生在一起的烏魴科稚魚。 LINDA IANNIELLO

與帶著蟲黃藻(Zooxanthella)的珊瑚幼生在一起的烏魴科稚魚。 LINDA IANNIELLO

這些耐人尋味的觀察激起了千堆疑問。阿方索的團隊好奇:這些小魚是怎麼握持海葵而毫髮無傷?牠們與海葵的關係能維繫多久?幾分鐘、幾天日,還是能共度幾週?萊斯則提出另一個問題:嘴裡叼著其他生物,這些魚兒是怎麼進食的?

這項研究帶來的另一項重要啟示是:黑水潛水員的攝影作品,開啟了稚魚與魚苗生物學研究的新窗。阿方索補充,由於這些開放水域的稚魚在成長過程中,外型會發生劇烈變化,因此研究起來格外充滿挑戰。

或許在人類眼中,大海只是一抹單調的藍。但阿方索強調,如果不親身潛入水中,研究者將會錯失水面下無數如此這般的互動:「在水面之下,複雜得讓人超乎想像。」

 

延伸閱讀:泰國收藏家為什麼要將270公斤巨魚當成寶貝? 「水母」終於透露了牠們的祕密

OCT. 2025

黑虎警報

印度老虎復育的希望與難題

黑虎警報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