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被蚊子叮咬,研究人員調查了啤酒、防曬乳、飲食和其他因素與吸蚊力之間的關係。
對蚊子來說,音樂節就是一場吃到飽的自助饗宴。不過有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狂歡者被叮咬的風險可能遠比其他人更高。
根據今年8月發表在預印本論文網站bioRxiv上的一篇新論文,有某些行為的人可能會更容易成為蚊子的目標,例如喝啤酒和不擦防曬乳。雖然尚未經過同儕審查,但在探討衛生和酒醉等因素對蚊子選擇吸血對象有何影響的相關研究中,這是目前為止研究規模最大的一篇論文。
蚊子在尋找獵物時,第一步就是嗅聞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體溫和氣味也會吸引蚊子。以往的研究顯示,容易被蚊子叮咬的人,往往皮膚微生物群多樣性較低,或是在體質或基因上就比較吸蚊。其他針對血型所做的分析,結果則並不一致。但究竟是哪些因素疊加導致蚊子特別愛咬某些倒楣鬼,仍然是一個謎。
										
										
										
  
  
		                				
了解吸引蚊子的關鍵誘因,不只是為了避免叮咬發癢而已。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因為蚊子會傳播瘧疾、登革熱和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疾病,在許多地方都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莎拉.琳恩.布蘭肯(Sara Lynn Blanken)表示:「當我說自己正在研究瘧疾,特別是蚊子時,別人的反應常常是『對啊,我老是被蚊子咬,到底是為什麼呢?』所以這其實是很多人關心的主題,尤其是在夏季。」布蘭肯是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生物學家。
什麼特質會吸蚊?
為了進一步了解吸引蚊子的原因,研究人員想到了世界上最不衛生、最混亂的一種環境:音樂節。在荷蘭農業地區比丁維珍(Biddinghuizen)舉辦的低地音樂節(Lowlands Music Festival)設有一項方案,可讓研究人員申請在為期三天的活動期間進行實驗。
因此,2023年8月,布蘭肯和研究同仁用貨櫃設置了一間臨時實驗室,並招募音樂節參與者來參加實驗。參加實驗的每位音樂節參與者都要填寫一份問卷,內容涵蓋活動期間的睡眠情況、洗澡頻率、飲食內容、血型和物質使用習慣。研究人員還用呼氣式酒精測試儀測量了每位受試者的血液中酒精濃度,並用拭子從皮膚上採樣。最後,受試者要將手臂靠近裝有一隻雌性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瘧蚊之一)的籠子,讓攝影機拍攝蚊子的活動情況。每個塑膠籠上都有一排小孔,可讓蚊子聞到氣味,但是叮不到人。
「很多人是跟朋友或伴侶一起去音樂節,抱有『她就是特別容易被咬』之類的既定印象,大家都很興奮可以實際測試有沒有這回事。」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的生物物理學家、也是該研究共同作者的菲利克斯.霍爾(Felix Hol)表示。
  
  
	
	
研究人員隨後以演算法分析所有錄影畫面,量化每隻蚊子落在人身上的次數,藉此解析蚊子受到吸引的情況。最後,當貨櫃屋外面的螢幕上顯示出每位受試者的吸蚊力分數時,聚集在外面的人群爆出一陣歡呼。「我真的、真的很驚訝大家對這件事這麼熱情。」霍爾說。
研究小組發現,在465名受試者中,蚊子似乎特別偏好過去12小時內喝過啤酒或葡萄酒的人、過去48小時內吸食過大麻的人、不擦防曬乳的人,以及與他人同床共眠的人。最近未洗澡的人,較不容易顯現出防曬乳的防蚊效果;香水則未產生明顯影響。
過去的研究已證實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細菌與吸蚊體質有關,而在吸蚊力分數較高的受試者皮膚上,這種細菌也確實稍微多一點。
喝啤酒真的會吸引蚊子嗎?
儘管這項研究在同類研究當中規模最大,並考量到各種各樣的行為,但霍爾和布蘭肯指出,音樂節並非受控環境,而且蚊子只是聞到手臂的氣味,並未實際叮咬。前來參加的大多是年輕人,在飲酒與使用娛樂性物質這方面,可能比一般人更為習慣或用量更大。他們也有點愛搞怪。有位受試者甚至自稱是「半神」,不過由於蚊子幾乎不靠近他,只好排除在研究樣本之外。
儘管如此,這項新研究仍印證了先前的研究結果,顯示氣味、微生物和飲酒行為都可能吸引蚊子。如果有擦防曬乳,其中的油脂或氣味成分可能會讓蚊子退避三舍,但啤酒的影響就不是那麼明確了。喝啤酒的人可能是體溫比較高,或是呼出的二氧化碳較多,但先前也有研究顯示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或許,啤酒是與其他吸引蚊子的特定行為有關。「也許酒喝比較多的人會跳更多舞,所以身體味道比較重,或是有其他類似的關聯。」霍爾說。
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的學者溫蒂.奧米拉(Wendy O'Meara)指出,研究人員沒有觀察到的趨勢也同樣值得思考(奧米拉本身並未參與這項研究)。大家常以為飲食和血型是造成吸蚊體質的原因,其實這兩者都與「吸蚊力」無關。然而,要找出特定因素與個別蚊子偏好之間的明確關聯很困難,也難以推論這些發現對生活在蚊媒疾病流行地區的人是否真有幫助。
本研究中使用的斯氏按蚊,會在東南亞、阿拉伯半島及非洲部分地區的都市環境中傳播瘧原蟲。但霍爾指出,不同種的蚊子也可能會受到不同的因素吸引,部分取決於牠們是否以人類為主要吸血對象。
以現有研究結果來看,就算不喝啤酒或不與人同床,也未必就能避免蚊子叮咬,穿長袖或使用防蚊劑仍是最可靠的防護方式。布蘭肯表示:「如果真的不想被叮咬,最好還是自己做好防護措施,讓蚊子叮不到。」
這項研究至少確定了一點:蚊子,真的很讓人掃興。
  
  
	
	
 
延伸閱讀:為了對抗瘧疾,科學家想要利用人血對蚊子下毒 / 人類即將迎來病媒蚊防治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