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象膽的四季流動之謎
張哲嘉與他的大象玩偶 圖|研之有物
木櫃上擺著多隻絨毛玩偶,模樣討喜可愛,由左至右分別是猛瑪象、亞洲象、非洲象,它們是張哲嘉在旅途中捕獲的紀念品。
令人驚喜的是,這只是眾多收藏中的冰山一角,在他家中還有兩百多隻擬真動物玩偶,甚至還有專屬它們的空間。
「這是我兒時的夢想,想效法路易十四,他創立了最早具備現代動物園雛形的皇家獸苑,擁有一百多種動物。」
講到動物玩偶,張哲嘉的眼睛為之一亮,這是他研究生涯中意想不到的禮物、伴隨他出席各式場合的好夥伴。無論在講座中、會議裡,只要拿出收藏品,馬上能吸引眾人目光,對他研究的主題「象膽之謎」產生深刻印象。
"大象有膽嗎?象膽在哪裡?看似簡單的提問,背後藏有諸多玄機。"
從西方科學觀點來看,只要實際解剖大象就能一探究竟,但在沒有解剖學知識的古代中國,古人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思考此問題。
治療眼疾的秘方
中、西方對於動物的認知差異,可從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於雍正八年(1730 年)寄往法蘭西科學院的書信中看出。
相傳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因太醫院對孝莊太皇太后長年的眼疾問題束手無策,康熙皇帝只好向文武百官求助。此時,有人提出象膽能治療眼疾,急於醫治祖母的康熙,因而命人宰殺一頭御苑的大象。
可惜的是,眾人沒有從大象體內找到象膽,就在即將宣告失敗之時,一名學士周清原告知:膽應該在象腳,而且會因循四季變化在四足流動。
最後果真在象腳內找到疑似象膽。據傳周清原因此受到康熙的知遇之恩,先後擢升山東省主考官、浙江省學政、中央工部右侍郎,仕途一路順遂。
巴多明在中國民間傳教時,從兩位街訪老頭兒處聽聞此事,不禁大為吃驚:象膽真的存在嗎?會不會是將腺體或淋巴誤認成膽了?如果該說法為真,膽又是如何從一條腿流動到另一條腿呢?
老頭兒無法清楚回答巴多明,卻在幾日後送了一本書給他,書中記載北宋初年文學家徐鉉的說法:象膽隨四季在四足流動,春天在左前腳、夏天在右前腳、秋天在左後腳、冬天則在右後腳。
書中還註明一則案例:宋太宗統治期間,一頭大象在春天死去,朝廷解剖大象後,果真在左前腳找到疑似象膽,這似乎證實了徐鉉的象膽四季流動說。
圖|研之有物
西方的象膽研究史
仍舊感到困惑的巴多明,於是寫信詢問法蘭西科學院的德梅蘭(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法蘭西科學院是西方解剖學的重鎮,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許多動物標本來自路易十四創立的皇家獸苑,讓學者們能進行廣泛且系統性的研究。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建立的皇家獸苑 圖|Wikimedia
收到信件的德梅蘭,回絕巴多明請東印度公司在非洲解剖大象的要求,並根據 1688 年法國科學院前輩克洛德・佩羅(Claude Perrault)編纂《動物誌》時所留下的筆記,回顧西方歷來關於象膽的重要研究。
最早的研究記錄可追溯至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宣稱大象沒有膽囊;但西洋醫聖蓋倫(Galen)卻一反他的說法,認為象的膽囊就在肝臟的旁邊。
活躍於 17 世紀的愛爾蘭醫學院士艾倫・穆倫(Allen Mullen)曾解剖過一頭意外燒死的大象,在十二指腸的尾端發現膽汁的痕跡,卻沒有找到膽囊。
如今科學證實,大象的確會從肝臟分泌膽汁,但並沒有儲存膽汁的膽囊,而是直接通過膽管排放至十二指腸,用於乳化食物中的脂肪,幫助身體消化、吸收養分。
圖|iStock
回到故事的最後,兩位老頭兒仍對象膽四季流動說深信不疑,巴多明則始終無法確定問題的答案,但他卻為我們展示了跨文化脈絡的認識論面貌,是如此的多樣且複雜,想貫通中、西方對事物的認知框架並不容易。
象膽真隨四季流動?
究竟古代中國如何發展出象膽隨四季流動的理論?象膽能治病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我們可從漢代的《春秋運斗樞》、劉宋時期的《雷公炮炙論》看出端倪。
《春秋運斗樞》是一本天文占卜書,當中有一段景象奇幻地描述:星宿搖光流散於大地,顯化出大象之形。象徵天地萬物皆由天象所主導及映現。
古人也相信,象牙有與大自然互動的靈性,每當感知到雷電,其表面就會發光或透出紋理。這也為後續的象膽感應天體、膽隨四季遞嬗而流動的說法埋下伏筆。
北斗七星末端的「搖光」星,顯化出象形,大象如同承接天地靈氣的化身。本圖僅示意,非北斗七星實際影像。 圖|研之有物、OpenAI DALL·E
《雷公炮炙論》則是中國早期的中藥炮製學著作,是象膽正式被列入藥材的關鍵例證。書中記載:胡人殺白象取膽,乾燥後賣至中國。乾燥象膽的表面有青竹紋路、光滑油亮,嚐起來略帶甜味,必須單獨研磨成粉,最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中。
到了宋代,由於醫學發展受到朝廷重視,從皇帝到民間都對大象的器官有更深入的探索。不僅宋太宗曾在徐鉉的建議下,從大象的左前腳找到疑似象膽;宋代具權威性的著作,包括《開寶本草》、《證類本草》等,也都提到大象器官的醫學價值。
《開寶本草》首度將大象列為獨立條目,分項解析象牙、象齒、象肉、象膽的用途。在象膽的類項中,引用了唐代《本草拾遺》的記載,提到象膽對治眼疾有益,需混合乳汁,再滴入眼中。
這些經典加深了大眾對於象膽存在、能治眼疾,且隨四季流動的印象。
明代的《本草綱目》提到一種可替代象膽、更經濟實惠的藥材「蘆薈」。蘆薈與象膽都如膽汁般苦澀,被暱稱為植物界的象膽,能殺蟲清熱。 圖|Wikimedia
象膽竟和十二生肖有關?
然而,還是有人和巴多明一樣有實驗精神,對象膽隨四季流動的說法提出質疑。
北宋的劉跂是古代人體解剖的提倡者,他曾提到:某次剛好有三頭大象死去,解剖其中兩頭,發現腳部有疑似膽的物質,但剩餘一頭象的腳內卻空空如也。
明代的郎瑛曾在廣西遇到屠象事件,但並沒有在腿部發現膽,因而懷疑四季流動說法有誤。但質疑的聲音畢竟佔少數,象膽四季流動說仍是當時的主流說法。
"古代對於象膽的研究還有另一種「十二生肖理論」,與天文現象存在更緊密的連結。"
該理論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成書的《本草拾遺》,書中將大象個別的身體部位對應至黃道十二宮,象膽會因循月份推移而存在不同身體部位。例如在舊曆一月,會移動到對應「虎」生肖的部位。
北宋時期編纂的《太平御覽》也有類似說法,書中將大象的軀體區分為十二個部位,象膽會根據月相與肉體對齊。
無論是四季流動說或十二生肖論,兩者的共通點便是對「象膽存在」一事抱持共識。縱使古人對文義中的「膽」是指「膽囊」還是「膽汁」偶有分歧,卻少有人懷疑這個器官是否真實存在。
張哲嘉透過大象玩偶,輔助說明古人對大象及其器官的認識。 圖|研之有物
「膽大」就真的「大膽」嗎?
"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國醫學裡,也時常將「膽」的大小用於類比人的性格。"
我們可在民間故事中,發現許多類似說法:
傳說《史記》中的五帝之首黃帝,曾與精通醫術的岐伯討論「膽量」。黃帝提問:「是勇是怯,如何決定?」岐伯回答:「膽滿則勇,膽虛則怯。」
另一個鮮明的例子發生在三國名將姜維的身上,他深受諸葛亮器重,曾率領蜀漢十一次伐魏,是德才兼備的軍事家。在他死後,敵人剖開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膽」大於常人。
五代後漢名將趙思綰將軍甚至相信「吃膽能補膽」,他曾說:「等我以酒吞膽滿千顆,我的膽量勢將無敵!」
這種從器官聯想到人格特質的論調,也從人類推及至動物。唐代的藥王孫思邈曾說:「麞無膽,所以怯弱多驚恐。」他認為跟鹿屬於近親的麞容易驚恐,就是因為沒有膽。
在所有動物中,「馬無膽」是中國醫學時常討論的焦點。古人發現馬有肝臟但無膽囊,他們解釋馬對應至五行中的火,肝膽對應至五行中的木,馬體中熾盛的火勢耗盡了木,因而沒有膽囊,而且導致肝臟有毒,不能隨便食用。
金元時期,也曾有人以「驚」字從馬部,推論容易受驚嚇的人,跟馬一樣沒有膽,不禁讚嘆古人造字的奧妙。
從中醫工具箱找答案
與麞、馬同為草食動物的大象,卻成為少數「有膽」的特例,究竟古人為何能接受象膽隨四季流動的說法呢?張哲嘉發掘:
"我們可以從「中醫工具箱」中,找到類似的思維方式。最好的例證就是中醫的「人神」觀。"
古人相信人體內有一種精神靈體,稱為「人神」,不同的人神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流動,有的隨季、有的隨月或隨日。施行針灸時,必須避開人神流動的位置,才不會傷及元氣。
《新刊補註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元刊本,當中的「避忌人神之圖」記載不同時刻針灸時,應避開的人體部位。 圖|國家圖書館
由人類推及至大象,象膽就如同人神,會隨著四季、天象遞嬗而流轉。乾隆時期的《清宮獸譜》也尊崇天象感應說,認可象膽會跟隨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而移動。
不論是在中國或西方世界,人們對於象膽之謎都有各自的推論和考究。中國雖然缺乏西方對於各種動物的系統性解剖知識,但在剖食動物之餘,仍會觀察其內臟特徵,並試圖運用解釋人體理論的框架,尋求其中的意義。張哲嘉分析:
"因語言、文化的不同,造成雙方在接受一件事情時,關注的核心概念不同。其實那只是站在不同關懷位置上,闡述各自的世界觀,並無孰優孰劣。"
如今我們無從得知古人在象腳內發現的物質是什麼,但透過象膽存在與否的研究,張哲嘉意欲轉換西方科學等同客觀、可信的普遍聯想,凸顯中、西方理解世間萬物的相異途徑。
那麽你比較喜歡哪種說法呢?
遠赴法國的史料蒐集之旅
談起研究過程,張哲嘉樂於分享自已的史料蒐集之旅。 圖|研之有物
啟發象膽之謎研究的關鍵文獻來源有二:其一為巴多明編撰的《格體全錄》(Manchu Anatomy);其二為耶穌會傳教士留下的書信。
1698 年,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抵達中國。為了向康熙皇帝介紹西洋科學,他陸續貢獻了地圖學、水利工程等知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度被康熙放棄的解剖學。
巴多明除了定期講課外,也在數名官員、畫師的協助下,著手整理出包括解剖學與醫學的教科書《欽定格體全錄》。
目前全球僅存極少數的抄本,三件在日本、三件在俄羅斯、兩件在法國、一件在中國;另外,丹麥也藏有一件圖譜。由於想要領略翻閱的感覺,讓張哲嘉興起自製復刻本的念頭。他從法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網站下載公開圖檔,一頁頁彩色列印下來,再請懂裝幀的助理以線裝古法,將紙頁縫合成冊。
至於巴多明與法蘭西科學院之間的通信,則來自國際流通的出版品,當時歐洲渴求中國的訊息,就有人選編並刊印耶穌會傳教士的通信書簡來滿足讀者。中研院史語所也藏有早期的版本,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然而,仍有部分未公開的信件,被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及檔案館。張哲嘉曾遠赴法國兩次,從眾多檔案中找出巴多明的書信,戴上手套、翻閱這些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文獻,從中了解被派至清朝的傳教士,如何與當時人互動。
想讀懂醫學史?先研究解剖學
為了讀懂原文典籍,張哲嘉還特地去學滿語、法語,他笑著和我們解釋:「這是研究動物解剖學需具備的基礎能力。」
張哲嘉早期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國近代醫學史,近年來對動物解剖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以日本為例,解釋解剖學之於東亞醫學史研究的重要性:
日本早在 18 世紀的江戶幕府時期,便發覺解剖學的重要性。當時有一群日本醫生,在參與人體解剖後驚訝地發現,人體構造竟與荷蘭醫書所述分毫不差,跟他們過去信仰的漢醫典籍卻相去甚遠,因而著手翻譯了解剖學專書《解體新書》,讓以往只熟稔漢醫的日本人開始認識西方醫學。
換句話說,日本的西化運動並不是從明治維新才發起,醫學領域的西化早已展開,為後來日本全方位的現代化鋪下知識與制度的基礎。
「如想對傳統醫學的變革有更好的掌握,就要去探索日本醫學史,這是我開始系統性研究解剖學的動機。」張哲嘉回顧一路走來的研究軌跡。
克服文獻查找上的地理限制、經由語言學習深入原文典籍,張哲嘉透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建立起自身完整的東亞醫學史研究體系。從簡單的問題出發,一步步揭開問題背後潛藏的啟示。

採訪撰文|劉庭妤
責任編輯|田偲妤
美術設計|蔡宛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