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臺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Jan. 21 2020

臺灣白海豚2019年監測資料出爐:可辨識個體47隻、大安溪口到外傘頂洲三社群

海洋委員會成立後,白海豚保育業務轉手給海洋保育署,一年多來,保育現況如何?海委會海保署昨(20)公布去(2019)年一整年「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調查資料,以及47隻白海豚辨識特徵的資訊一併公開;另依據過去五年資料,約略看出白海豚社群輪廓──在臺中大安溪口到雲林外傘頂洲之間,主要有三群白海豚活動。

【老杜聊海蛇】在蘭嶼與海蛇共舞
Jan. 20 2020

【老杜聊海蛇】在蘭嶼與海蛇共舞

"世人對於海蛇大多還停留在危險可怕的印象,然而,蘭嶼海域的四種海蛇,卻是溫馴安全的種類。" 蘭嶼──這個臺灣的邊陲之鄉,不只偏遠還相當獨特。一般偏遠之鄉只是受主流文明影響較淺,但蘭嶼不止於此。它曾經遺世獨立,幾乎不受現代文明的汙染。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曾斷絕達悟族和外界的聯繫,以便研究人類在沒有其他文明影響下會如何演變。這樣的政策延緩了蘭嶼與外界的交流,卻也讓傳統文化與環境保留得更為完整。 蘭嶼每年總被好幾個颱風侵襲,但其獨特的地下屋文化卻充份顯露達悟族人的因應智慧。這些「防風」房舍匯集在緩坡之上,深入地下的主屋被堅固的石牆保護著,屋簷的高度總是在石牆之...

長江白鱘宣告絕滅
Jan. 20 2020

長江白鱘宣告絕滅

白鱘(Chinese paddlefish)原生於中國長江,這種魚可以長到7公尺長,但自從2003年以後就沒有目擊紀錄了。

雲豹能重返臺灣山林? 國際保育組織來臺:要當地居民希望牠們回來
Jan. 16 2020

雲豹能重返臺灣山林? 國際保育組織來臺:要當地居民希望牠們回來

雲豹在臺灣的野外族群,科學家證實已經滅絕。然而雲豹原是臺灣山林食物鏈的頂層動物,影響著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健康,雲豹也是原住民魯凱、排灣族歷史文化、山林智慧所代表的神聖動物,是否要藉由科學的力量重新引入雲豹野放復育,過去幾年民間保育人士和公部門持續進行探討。2018年舉辦的貓科動物再引入研討會,曾邀請國際專家來臺分享經驗並與原住民族進行討論。  臺灣對於雲豹復育的企圖,也吸引國際保育團體的關注。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Panthera)近日透過野聲環境生態中心接洽來臺,拜訪屏東霧臺魯凱族代表、林務局和地方NGO,希望了解臺灣雲豹引入復育的可行性。

近百年前的腐爛水果雕塑,預言了現在的植物危機
Jan. 09 2020

近百年前的腐爛水果雕塑,預言了現在的植物危機

我們星球的糧食供應容易因為氣候變遷等因素染上疾病,而這些玻璃模型則以精美的細節呈現了「腐敗」。

鯨鯊、鬼蝠魟列保育類名單預告 珍稀巨口鯊臺灣資料最多 海保署新研究揭祕
Jan. 09 2020

鯨鯊、鬼蝠魟列保育類名單預告 珍稀巨口鯊臺灣資料最多 海保署新研究揭祕

海洋野生物保育繼鯨鯊、鬼福魟列入保育類名單進行預告,進一步鎖定臺灣外海的大型魚類巨口鯊,由於神祕的習性,難以一窺其族群面貌,然而全球過半數族群紀錄出現在臺灣,使臺灣身處保育關鍵地位。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即公布巨口鯊調查研究近況,期待透過訊息揭露,讓民眾認識、關注這群海洋巨獸,一起參與海洋保育事務。

沒有了銀合歡還有亂倒的廢棄物 一探臺灣海岸林亂象:垃圾、火災、無主墓
Jan. 06 2020

沒有了銀合歡還有亂倒的廢棄物 一探臺灣海岸林亂象:垃圾、火災、無主墓

屏東恆春鎮大坪頂稜線上,一處可以俯瞰後灣海岸線的涼亭,林管處人員造林工作結束,總愛來這裡坐一下,眺望海景洗滌一天的辛勞。這座無名涼亭是林管處人員口中的秘境,雖然沒有刻意隱瞞地點,卻從未遇過遊客。推測是當地人停留著過去墓地的印象,因有顧忌而少光臨。 移除銀合歡 讓森林醒過來 往下200公尺距離,就是屏東林管處造林地,面海迎風的大坪頂造林段,依稀可聽見東北季風交雜海浪的聲音。國產署這片約4公頃的土地上,原為銀合歡純林,屏東處採取每移除10公尺寬的銀合歡當「栽植帶」造林,即保留3公尺寬、截幹保留1.5公尺高的銀合歡林帶,當作防風、水土保持的「保護帶」。

NOV. 2025

核融合

追求無限能源的偉大夢想

核融合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