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標籤
共 61 筆相關資料
利用哈伯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天文學家製作出創生之柱3D視覺化影像。創生之柱於1745年由瑞士天文學家尚-菲利浦.德.歇索(Jean-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所發現,位於巨蛇座,是M16老鷹星雲中心區域的影像,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柱狀結構,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創生之柱長約4~5光年,而老鷹星雲則寬55~70光年。研究團隊表示透過飛越這些星柱並置身其中,觀眾可以體驗它們的3D結構,並看到它們在哈伯可見光影像與韋伯紅外光影像中的不同之處。 創生之柱是新生恆星在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雲中形成之區域,主要由冷分子氫和塵埃構成,正被附近年輕熾熱恆星發出強烈的...
近期研究團隊正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觀察分析宇宙極早期的矮星系GS-z12。在這個質量僅約銀河系10萬分之一的遙遠星系中,除了觀測到氫,微量的氧和氖之外,竟然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這項結果顛覆了目前天文學家對於星系演化的認知與理解。由於碳是生命作用的關鍵組成元素之一,在大爆炸後僅3.5億年就誕生的極早期矮星系中就擁有高濃度的含碳分子塵埃雲,對於宇宙演化與外星生命的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除了氫和微量的鋰之外,其他元素都是在恆星演化的過程中,經由核心的核融合反應產生,最後在演化末期藉由超新星爆發散布到宇宙中。而根...
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TESS(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許多其他設施的觀測,兩個國際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大小介於地球和金星之間的系外行星,距離我們僅約40光年,眾多因素使它非常適合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作進一步的研究。 東京天體生物學中心的助理教授Masayuki Kuzuhara表示,我們發現了迄今距離我們最近的、溫暖的、地球般大小的世界。雖然還不知道它是否有大氣層,但我們認為,它的大小和從恆星獲得的能量與金星相似。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12b,每12.8天繞其母恆星一圈,體積大小與金星相當。假設它沒...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美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發現到宇宙年齡只有 7.4億年時兩個星系及其巨大黑洞正在進行合併的證據。這是迄今為止探測到最遙遠的黑洞合併,也是首次在宇宙如此早期就探測到這種現象。 在大霹靂(Big Bang)後10億年裡中已經發現了巨大的黑洞,意謂著黑洞的增長一定非常快速且非常早。現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早期宇宙中黑洞的生長提供更多的線索。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大質量黑洞具有獨特的光譜特徵,...
NGC 6440是一個典型的大質量球狀星團,位於人馬座,距離地球約2萬7625光年,視星等約為10等,直徑約6角分,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helm Herschel)於1786年5月28日發現,又名為C 1746-203或GCl 77。研究人員表示像NGC 6440這樣的球狀星團大致呈球形,透過重力的作用將古老的恆星緊密地束縛在一起。它們遍布整個星系,但通常位在外圍。它們擁有數十萬到數百萬顆恆星,平均相距約一光年,但也可能近到如同我們太陽系的大小一般。 眾所周知,NGC 6440是一個大質量並富含金屬的星團,形成於銀河系核球並在銀河系核球內繞軌道運行,核球是銀河系內部由老年恆星組...
近40年前的1987年2月,在大麥哲倫星系(一個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的矮星系)中,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引發了超新星爆炸,被記錄為超新星1987A(SN 1987A)。其亮度在同年5月達到頂峰,並且肉眼可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天文學家利用從X射線到無線電波的望遠鏡對這個超新星殘骸進行了研究。理論預測這顆恆星的爆炸應該產生出一個中子星或黑洞,但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這顆緻密天體的證據都沒有成功,因為超新星爆炸後形成的塵埃遮蔽了其中心。如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新觀測提供了第一個確定性證據,顯示出可能是中子星的存在。這是迄今為止對檢測到可能是年輕...
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探測到一顆棕矮星,名為W1935,距離我們47光年,它發出甲烷紅外線輻射,這可能是由於其高層大氣中的能量所造成,而產生這種輻射的高層大氣加熱與極光有關。 地球上,極光是太陽吹向太空的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場捕獲後產生,它們沿著地球兩極附近的磁場線進入大氣層與氣體分子碰撞,產生絢麗、舞動的光幕。木星和土星也有類似極光的過程,除了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也會從附近的活躍衛星如木衛一(Io)和土衛二(Enceladus)獲得。天文學家表示對於像W1935這樣孤立的棕矮星來說,缺乏恆星風來促進極光過程,並解釋高層大氣中甲烷排放所需的額外能量是一個謎。因此研究團隊利用韋伯觀測了12...
並非所有的發現都是真正的新發現。這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資料中發現的極紅色天體(Extremely red objects, EROs)的情況。分析表明,它們與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資料中已經報告的藍色過量塵埃遮蔽星系(Blue-excess dust obscured galaxies, BluDOGs)非常相似。 類星體(Quasar)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是由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其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10億倍以上。這些天體是許多研究的焦點,但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仍然知之甚少。流行的理論認為,它們是在星系中與氣體和塵埃雲一起形成...
AD